第164章 無慾人則剛 (第1/1頁)
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兩浙路推廣青苗法,之前最難推行、也是效果最差的就是處州。因為這裡可種地很少,百姓原本的糧食收成就差,青苗期百姓的確缺錢少糧,但問題卻是一旦借了錢後,到了秋收,連正常的賦稅也未必能湊得滿,更不要說把青苗貸的錢還本付息了。 那時的處州地方官府心裡明白,這筆錢萬萬不能貸給老百姓,於是淨挑那些並不想貸、但是卻手頭有點錢的中農、手工作坊坊主去強行攤派。 再加上地方官府把為了推行青苗法而多產生的各種成本,變著法子算在手續費裡,最後還會有黑心的官吏上下其手。於是,最終青苗貸的利息往往就會遠超於民間借貸,一些原本還可勉強生活的人家反倒被它搞得賠本破產、賣地賣房。 這便是青苗法在許多地方不得人心的原因所在。 現在,兩浙路的青苗貸都交由四海銀行來執行。銀行當然也不願意自己放出去的貸款都打水漂啊,所以對於貸款百姓都會有嚴格地貫徹產業指導的原則,也就是說,必須要為他們推薦足以保證到期還款的生計活路。 這方面,卻是要數處州一地做得最好。 因為處州地田地產不了多少糧食,百姓索性也就不在地頭動什麼腦筋了,全家出動,燒窯的燒窯、鑄劍的鑄劍,釀酒的釀酒,再加青田新出現的挖石頭雕刻,反正秋收時需要償還的都是銀錢,這幾個月打工做下來,還本付息那是綽綽有餘的。 “一家兩家不種糧問題不大,可是整整一州好幾個縣的人都不種糧,會不會有什麼新的問題出現呢?萬一再遇上個災年,別地的糧食都漲價呢?”秦觀倒是對這件事很憂心。 “老師放心。”秦剛則安慰他,“我們的海船,把處州的這些精緻商品運往南方去,可以賣上一個非常好的大價錢。然後,我們的海船在回程中,只會裝一種商品,叫占城稻。” “占城稻?”秦觀一愣,趕緊問道,“可是從交趾以南的占城國傳來的一種稻子,據說生長時不挑地方而且產量非常之高?” “差不多是吧。當然它的不挑地方主要是指在占城所在的那裡,而且那些南蠻哪懂什麼水稻的精心種植技術,都是稻種往水田裡隨便一撒,也不去施弄、不去耕耘,照樣長得很好。所以,被我們大宋引到了氣候條件與他們相似的廣南諸地之後,加上我們農民所懂的育秧、移秧、除草、施肥,這些措施都伺弄之後,一畝田一年能熟三次,每次的產量還比一般的稻田都高。所以,現在廣南那一邊,他們的糧食很多,又極便宜。就算是加上海運的成本,也要比兩浙路本地所種出來的糧食便宜三成以上。” “廣南的糧食這麼便宜?”秦觀聽了後,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後,才開口道,“我原本心中一直有一個疙瘩,眼下卻有了一個解決的思路想法,徐之你來聽聽。” “請老師賜教。” “這兩浙路北部之地,皆為良田。而正因為多有稻米所出,卻也束縛住了這裡的農民只能種糧。”秦觀說的便是潤州、常州、蘇州、湖州等地的情況。加上漕運之便利,宋時這裡已經漸漸開始成為了朝廷的重要糧倉之地,歷來將種田之事盯得甚緊。 “只可惜種田獲利甚微。不比其它,就算與眼下燒瓷開礦的處州百姓相比,也佔不得太多便宜。而實際上,江淮兩浙最是適合的推廣蠶桑,這植桑養蠶,再及其後紡織出來的絲綢,其間增值百倍,而所產生之利遠甚於稻米的種植。”秦觀畢竟是撰寫過《蠶書》的人,對於植桑、養蠶的各項成本,還有最終剝繭成絲的獲益,心中的賬目,早就已經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徐之你能透過海運,充實江浙一帶的糧倉米市,那麼便可仿照這浙南之地一般,讓百姓用這青苗貸之錢,去植桑養蠶,雖然少了一些的糧食收成,但這蠶絲之獲益,到時只須拿出些許之數,便可購得廣南之稻米,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秦觀所提的這些想法,其實自宋以來,在江浙為官的許多人都曾想過。但是他們往往會將這種計劃性的指導想像得過於完美。 比如:有人就提出過,最好的“改稻為桑”並非是讓農民完全放棄種糧,而只是讓江南農民只拿出一部分稻田改為桑田,留下足夠繳納賦稅與自食之用的稻田,讓多出來的桑田養蠶織絹來實現富民之計。 想像很美好,但問題在於如何精準控制這糧田與桑田之間的比例關係?且不說當時十分低效的調查統計手段,就算是能夠掌握住這些資料,想一想到了真正的鄉村基層,在貪汙行賄普遍的那種環境下,這種所謂的管控,也只能是賬簿上的假數字,專門用來糊弄上級,而實際情況,卻一定是陷入了各種盲目無序的發展之中。 因為只要被大家真正瞭解了稻桑兩者之間的實際收益差距,既是難以徹底說服那些樸實本份的農民,更是無奈於習慣於偷奸耍滑的地主豪強。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風流大市場主題曲》 第164章 無慾人則剛(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