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菱川濟天下 (第1/2頁)
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從紹聖元年五月底,蘇頌在揚州碼頭與秦剛一別之後,很快便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讓其改知河南府。 蘇頌早就厭煩了這種朝中爭鬥,懶得理會這種調來調去、明升暗降的把戲,直接上書說他十分屬意江南一地的生活,不太想再去北方折騰,因為一直對此任職推辭不就。 結果沒過多久,其母陳太夫人在潤州去世,於是便藉此機會再三上書請求告老南歸。 因此,甚為感恩於他的小皇帝,便免去了他的實質差遣,轉授中太一宮使這樣的榮譽職名,准許其擇地而居。 於是,蘇頌索性就帶著小兒子蘇攜,前往了高郵臨澤的菱川書院,接下了兩個月前喬襄文接秦剛之信後欣然發出的“名譽山長”之銜。 一時之間,淮魯之地震動,菱川書院之名,由此便響徹了天下。 因為聽聞名動四方的前宰相蘇頌蘇子容居然會就任了菱川書院的名譽山長,同時還將親自在這書院裡教書,這樣的一座書院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而在這所書院裡就學的學子又將是何等的幸運?! 而蘇頌本人不僅僅在科學、醫學領域,就算是在十分傳統的文學以及訓詁領域,都有著卓越而極高的造詣。 這次,更是因為深受《菱川格致學刊》的影響,蘇頌決定在書院裡開始親自教授機械、天文及藥物等高度專業化的格致課程,不僅令一眾學生獲益非淺,就連書院之前聘任、培養出來的老師也如獲至寶一般地跟在堂下共同學習。 堂上講課的蘇頌,擁有極其紮實的科學實踐經驗,又有著超越此時絕大多數人的豐富閱歷,而能夠在菱川書院堂下聽課的這幫學生,卻因為秦剛帶來的別樣思維方式與無畏探索勇氣,在這裡與其發生了極其難得的精彩碰撞。 當然,書院裡更多的是那種求真、求知的研究學風:就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指導思想下,這些學生,不厭其煩地對於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機械設施,比如轆轤、風車、桔槔、翻車等等,都一樣樣地拿到學堂裡進行重新研究,細緻分析,進而解構出它們內含的神奇原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著各種最佳化、改進及改造工作。 而這其中的一切,恰恰是中國在前後近兩千年的科學發展過程中,所最缺乏的一點。所以,我們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中,偶爾可以找到例如張衡、祖沖之、沈括、宋應星等等這些難得天才的靈光一現,卻總是發現他們無比閃耀的思想之光,卻只能停留在點點的星火跳躍,而從來沒有成為點燃燎原大火的火中。 幸好,如今的菱川書院,有望成為一個可以孕育這種科學精神的小天地,讓一批批最早得到啟蒙的學生們,開始習慣於剝開對於太多已見、已知事物效能的表面理解,而努力地從中尋找出可以總結與推導的理論規律: 比如,有人在翻車的研究中,發現了水車轉動的圈數與龍骨水筒移動距離之間的比例關係;有人在桔槔的解析改造過程中,推匯出了可以省力的程度與兩端移動距離之間的聯絡關係;還有人在嘗試製造各種直徑大小的齒輪時,更是一一記錄著轉動圈數、半徑速度、省力程度等等相互關聯的細緻資料。 其實不僅是宋人,甚至更早時期的國人,都有過對於這些機械的作用、使用方式以及相關的效能其中的深刻理解。但是問題恰恰就在於,文人輕於動手勞作的實踐,而匠人則是僅僅止步於對於工具的熟練使用。所以,在漫長的歲月中,桔槔就只是桔槔、桿秤就只是桿秤、水車也變淡只是水車,卻極少有人會把它們聯絡在一起,去思考用力與移動距離以及最終產生的效果之間的關聯,去分析並總結在不同的數值變化之間所發生的微妙關係。 袁嘉作為書院最早的格致學老師,他早就突破了原先僅僅只對學生進行術算的教學,而是與學生一起,投入到了這些奧妙的研究之中,並頻繁地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發現以及更多的猜測與秦剛在書信中進行討論。 在欣喜地發現這點之後,針對上述問題,秦剛僅僅只是提示他,無論是對於桿秤、桔槔還是轉輪,它們在運動時的長度、距離、重量等等,都是可以觀察、測量並記錄下來的。正好他又精於術算,這裡的所有數值,應該是可以尋找出足夠的規律。 沒想到,在下一次的來信中,袁嘉就十分興奮的回覆道:書院的學生在大量的數值測算中,終於總結出了桔槔用力的標準公式,並且十分興奮地發現,這一公式甚至還在水車、滑輪、翻車等等機械中以變異後的形態繼續有效。 原理的總結以及公式的驗證,這是近代科學研究的最重要基石。尤其是,這兩塊基石已經菱川書院師生們的共同探索,慢慢地露出了水面。 而在接到秦剛關於“支援學生到處州”的請求之前,喬襄文就已經意識到,學生要想對格致學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決不能只停留在書院學堂中的擺弄,而是必須要有非常現實的實踐環境與檢驗
《風流大市場主題曲》 第153章 菱川濟天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