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2部分 (第1/4頁)

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北的兵力總共三十萬,其中內地駐軍約六萬,西夏邊境約八萬,河東與永興軍路北部為十六萬。遼西的總兵力為六十萬,其中西京一帶有二十餘萬,河套地區有十餘萬,呼和浩特地區有數萬,其西北地區在二十萬以上,只多不少。遼人兵力雖然佔優,但比較分散,而且士氣低落。

後勤方面,目前的糧草器械可以供應十萬人的軍隊一年的戰事,後續糧草繼續籌集。民情方面,三秦民眾已經發動,民間物資由官府優先徵購,一些商人和士紳給軍隊捐資,當然,將來會有回報,他們可以優先購買北方的部分土地,優先興辦實業。遼國那裡,民心浮動,南下的遼人日漸增多,漢裔遼民紛紛來投。

戰事方面,金兵氣勢愈盛,向南向西大步推進,同時派出使節約宋攻遼。西夏援遼的軍隊同樣不敵金兵,已經班師回國,現在處於觀望狀態。我河北地區戰事失利,幾次戰役都敗於遼軍。

劉通匯總時說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位都是大宋朝的精英人士,對當今天下大勢比一般人知道得多,看得也更遠。朝堂上不少人是反對北上作戰的,西北軍營中主張早出兵的卻大有人在。為何會出現二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老眼光看新形勢,用區域性代替全域性。這二種觀點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我們的狀況還不是太理想,但是遼國更是一團糟。今天我們不克服暫時的困難,明天就要面對巨大的困難。”

“遼國的滅亡已經不遠,女真的面目更加明朗,這是我們出兵遼國的最佳時機,過早則無成算,太遲則養成大患。近期內我將以重兵北上,首戰勝則士氣盛,首戰敗則士氣衰,我等務必打好第一戰役。”

會後,劉通與鄧肅、公孫勝、方鐵山等人繼續商討遼西事務。劉通向方鐵山瞭解遼西的詳情:安堯臣出訪遼西后,與遼西高層常打交道。他在遼西遊弋,以官員身份或商務身份,拜訪遼人,輸送糧食,兼做貿易,遊說、策動遼西官員。其西京諸州和西南招討府,民心不附,大部分遼國官員在尋求倚靠,勇烈者僅有耶律阿疏寥寥幾人。

原南京道左相耶律德爾古因受遼皇的疑忌,調到時為天德府的呼和浩特任節度使。西南招討使耶律佛頂善識時務,外靠的可能性極大;留守西京的趙王耶律習泥烈與遼皇貌合神離,又無甚作為,苦熬度日。

當年金兵西進時,阿疏為金兵所擒,西南面招討使耶律佛頂降金,雲內、寧邊、東勝等州皆降。金軍取得西京後,沙漠以南部族皆降。由是觀之,我大軍出境,若能一戰而勝,則遼西南招討府以及西京道雲內、寧邊、東勝等州歸降的可能性相當大。西京一下,沙漠以南傳檄可定。

宣和四年二月初十,北伐軍在太原誓師,分東西二路北上。東路兵力十萬,以花榮、李逵為先鋒,領兵二萬,劉通率中軍七萬,康包領後隊一萬隨後跟進。十萬大軍北上神池、寧武,逼近朔州。神池、寧武此時為北宋武州轄地。西路兵力六萬,以劉法為主將,种師中為副將,自延州出發,北上保德、府州。宋遼1118年停戰,劉法得以倖免於難,為大宋留住了一個將才。

太原古城、汾河之畔,誓師大會萬馬齊喑,刀槍林立,三軍整肅。號炮響過,劉通肅立將臺,縱聲說道:

“大宋英雄們,全體將士們,今天我們在汾河旁邊開這個大會,是為了收復北方的土地,奪回我們的家園。多少年了,我們的祖先牽掛著北方的領土,現在我們去把它們拿回來,讓它們回到中原的懷抱。我們是英雄之師,鋼鐵之師,沒有人能夠阻擋我們,誰敢阻攔我們,就把他們堅決徹底地消滅!”

三軍呼嘯,聲震四野。

劉通劍指蒼穹,下令“出發!”

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旌旗迎風招展,向北挺進。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揹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將士們唱著雄壯的軍歌奔赴北疆戰場。

二月下旬,東路大軍抵達晉北神池、寧武,西路軍抵達晉西北保德、府谷,二軍處在同一緯度線上,互為犄角。

遼軍震恐,朔州守軍向西京告急,西京留守耶律習泥烈聚眾商議。習泥烈說道:“大遼西京與宋國西北和睦已久,雙方關係也還不錯,這幾年來,宋人對我幫助不少,按理不致於興兵進犯。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諸位以為,我等以出戰為好還是守城為好?”

都總管耶律阿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西京兵力二十餘萬,宋軍才十萬,我有十餘萬騎兵

《易中天中華史北宋》 第5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