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〇三回 賦詠帝京 (第1/1頁)

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暘拜過爹孃,冒著風雪,返回鎮上,待雪停了,便與蘇見黎和徐濯埃一道,騎馬往京師而去。 行了幾日,抵達京師地界,未進城門,遠遠地便望見京師大門永定門,人流湧動,只聽得有些百姓交頭接耳,議論而過,都道“山東有位蘇小姐,要來京師辦一場大婚禮哩”。 顧暘和蘇見黎聽了,在馬上相視而笑,心中都感甜蜜非常。 三人縱馬而前,往城中去。 但見,好京都!後人墨傾辭苦研《京師城內首善全圖》,兼以蒐羅陳年照片,敷衍出《帝京賦》一篇,單道城中市井風物。正是: “神州萬姓,莫不知帝都雄華。數里而見其郭,方正如壕。危樓繞水,澄明似練。門頂有字,孰觀其匾。題曰‘永定’,以寄長安。 既入城門,恍若隔世。攘攘潮民,爭相蟻動;寥寥數宦,來去狼馳。霜垣朱瓦林立,瘦駒黃篷沙集。果菜肉羹,香飄百里之遙;男女老少,語塞寸尺之微。虹亙為橋,誰聞天子步響;琴鳴為市,漫噪變徵絃音。時逢臘月,豈料京師之冬,卻是擾擾春意。 乃登正陽,以望京都。錯路長街,上通瑤池在彼;飛簷凌角,西接佛塔臨俗。八方來客,浩浩如天河之水;四海征塵,瀰瀰若仙府之煙。繁馬行三頭橋上,高駝棲紫禁城邊。 江米巷口,分列左右;‘敷文’‘振武’,雙碑昭入。商號星羅,廷衙棋佈。麻袖奇服,帛屐革履;垂髮金須,烏瞳碧目。芸芸中外,歷歷難足。 循街向北,乃大清門。唯見紅牆金蓋,雕瓦雲甍。隱有龍鳳之氣,是為帝后之居。綿延東西,民不得進。欲通其路,須繞行棋盤街,頗增遙步。 嗟乎!蓋以斷匹夫之途,而佑皇園之固。不以黎民惜,不吝社稷無。雨鎖風蕭人盡易,明往清來又何如?萋萋煙雲,百年皆做塵土。人生一世,原來倏忽。少為濯足快意,長為名留史書,老為安康糊塗!” 顧暘和蘇見黎、徐濯埃牽著馬,進了永定門,沿著大街,一路前行。顧暘雖是第二次來京師,但再度看過這市井繁華,仍是嗟嘆不已。 三人行至正陽門,見西面的巷口立著“振武”字樣牌坊,乃西交民巷;東面的巷口立著“敷文”字樣牌坊,乃是東交民巷。為這兩條巷口幾百年來始終是運糧要巷,且多產糯米,故始稱東西江米巷,後來才改叫今名。 徐濯埃便道:“顧兄、蘇小姐,小生闊別京都有日,容先回府見過長輩,再做理會。” 顧暘道:“顧某上回來京都時,聽說這東交民巷乃是朝廷重臣和各國使館之所在,徐兄家的府邸,卻在此間麼?” 徐濯埃笑道:“正是。家祖父身居大學士之職,故而有權在此居住。他痛恨洋鬼子,四面卻住滿了洋人,顧兄若有機會前往,一看便知。”說罷,辭別了二人,上馬而去。 顧暘和蘇見黎站在那“大清門”前,觀賞了片刻,正欲想辦法聯絡蘇國南,忽然一個蒼老細弱的女聲在二人耳邊響起。 “小夥兒砸,小姑娘兒,你們快走罷!” 二人側頭看時,見是一個矮小的拉著驢車的老婆婆。 顧暘道:“老人家,這是為何?” 老婆婆道:“這江米巷裡有個大官兒,要給他孩兒成親吶!你們可莫去攪擾了他們興頭兒,那大官兒兇得很吶!” 顧暘和蘇見黎相視一笑,顧暘便低下身來,輕聲道:“老人家,想必那婚事就是給我們倆操辦呢。” 老婆婆眯著眼打量了他一番,搖搖手道:“你不像!不像!” 顧暘微笑,搖了搖頭,見她衣衫單薄,想來是在京都漂泊的異鄉人,便往懷裡掏了一掏,卻只翻出六七個銅板,眉頭一皺,心想老婆婆可能比他掙得多多了,但錢已取出,又不好放回。 蘇見黎笑道:“哥哥,這點錢也是錢,你給老人家罷,別擔心,有我呢。” 顧暘道:“我怎好用你的錢吶,更何況,我們快成親了。” 蘇見黎聽得,雙頰抹上了暈紅。 顧暘給了老婆婆三個銅板,老婆婆幾番推辭,顧暘便猛拍了一下毛驢屁股,那驢兒驚得噗嚕一聲粗叫,便帶著車上的老婆婆奔走了。喜歡劍如夕()劍如夕。

《劍如何在手掌上旋轉》 第一百〇三回 賦詠帝京(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