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回 此劍如夕 (第1/2頁)
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暘見自己想到啥來啥,心中一凜,但抬頭見農竹、霍元甲等人也是微笑相視,好像都知道劉鶚要來找他似的。 自己只是一個江湖微末小輩,眼下劉鶚先生屈尊來請他離席,當下顧暘雖有疑慮,也只得向席上眾人抱了下拳,跟著劉鶚出了客房。 劉鶚寬袍大袖,拿著把扇子,在前緩步而行,一路徑下了樓梯,走出酒樓。顧暘跟在身後,二人便立在酒樓門外。 “顧暘兄弟,”劉鶚道,“農舵主等眾所言,革命民主之事,你便當一樂子,聽之忘之罷。” 顧暘道:“為何?” 劉鶚扇著扇子,微微一笑:“你道那興中會真個能‘興中’麼?如今清王朝雖衰,但有句俗話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顧暘道:“歷朝歷代,有哪個能統治千秋的。如今朝廷腐朽,洋人入寇,百姓奮起,推翻朝廷,又有何不可能?” 劉鶚笑道:“好。即便是推翻了,那之後呢?” “之後……” “你道他們真個能建成那‘民主共和’的理想之國麼?” “為何不能?” “哈哈哈哈!”劉鶚突然大笑,把扇子往手中“咔”地一拍,攏了起來,“顧兄弟,老夫考考你,那‘民主共和’四字,卻是何意?” 顧暘道:“嗯……小子未曾讀過書。” 劉鶚道:“無妨,便以你隨心所想,說說看。” 顧暘道:“方才農舵主也曾說了,那‘民主’,便是人民當家做主人。想來應是世間沒有了三六九等,每個老百姓都有權決斷自己的事。” “嗯,那‘共和’呢?” “‘共和’,大概是所有中國人,都合得來罷。” “哼。說得好。”劉鶚笑道,“那你看當今這老百姓,能合得來麼?” 顧暘聽得一怔,劉鶚又道:“鶚於各階層之人,都廣有交集,頗識國民習性。中國之民,已被統治幾千年,愚昧麻木。鄰里鄉下,時有糾紛械鬥,都市之間,沉迷看客袖手。如今外國強盜入侵,寧不雪上加霜?譚公企圖以流血開民智,甘忍鈍刀三十斫,圍觀市民,喜笑自若,殊不知眼前之人是為他們而死,臭卵穢菜,爭相擲之,甚至有人帶來饅頭,準備蘸血吃,你道民智開否?” “義和團之義勇,雖遠勝前言之市民,其愚其朽也極,一見洋人,不分老幼,統統殺之;又有甚麼‘一龍二虎’之說,不識好歹,奉那慈禧太后為尊,卻道皇上和諸點陣圖強之臣,變了祖宗之法,都當殺死。民愚如此,民昧如此!且不說推翻朝廷之艱難,縱是建成了這民主共和之國,有如此不肖之民,卻與誰人民主去?又與哪個共和去?” 顧暘聽了他這一番慷慨之說,驚得遍體舒麻,知他有心向民,便再無疑慮,當時問道:“劉先生所言,實在有理。不知先生有何對策?” 劉鶚道:“鶚師承太谷學派,深知欲安天下,先慰民心;欲慰民心,先養民身。凡我輩者,當立醒世之言,普世之德,不世之功。先師平川先生有言:‘萬物皆我胞與,不惟一夫飢之,猶己飢之;一夫之寒,猶己寒之。即一草一木不得其所,亦以為由己所致。’天下之民,生既養,心可安,智可啟,國可興矣。” 顧暘聽得,雖有些懵懵懂懂,但已深切地知道,眼前這名劉鶚先生,彷彿是真心的欲救國安民之人。 “只是……那容易麼?”顧暘問道。 “哈哈,談何容易!不過盡我微薄之力罷了。”劉鶚搖扇苦笑,“總強過那些個所謂革命黨人,煽動老百姓起事,自個兒反躲在帳中,坐收漁財。……” 顧暘搖搖頭,道:“劉先生錯了。孫文先生、農舵主他們也是衝在前陣的。” 劉鶚道:“那孫先生如今又在何處?東渡日本。他如何不回來搞他的革命?” 顧暘於這些方面的瞭解本來模糊,這時不由語塞。 但墨某還是有所瞭解的。 其實孫文在四年之前發動廣州起義事洩逃亡之後,東渡日本,深知力量有限。他一面學習先進文化,一面與國內革命黨人聯絡,積累群眾,以圖厚積薄發。而不是劉鶚所說的甚麼“坐收漁財”,劉鶚想得片面了。 更何況孫文他們也是上戰場的,只是作為主心骨和領導人,不宜輕易斷送,若遇兵敗,眾人必然先保他離開,這才讓劉鶚有了“躲在帳中”的誤解。 顧暘深感劉鶚是個忠忱之人,但他雖不知詳情,仍隱隱覺得劉鶚對革命黨人的評價不太對。在他印象裡,農竹和孫文他們敢於起義反抗朝廷,應非甚麼坐收漁利之徒。 劉鶚又道:“況且革命暴動,充滿血腥恐怖,總是下下策。鶚之見,以‘養民’為先。” 顧暘道:“那老百姓還要被壓抑多久?” 劉鶚沉吟片刻,笑道:“朝廷強大,縱是革命,也贏不了的。縱然贏了,也需拼出千萬萬人之性命,豈非太兇暴了些?中國人跪得久,你道那‘民主’,真有一日可成麼?” 顧暘道:“我想,總有一日,中國會成為民主之國的。總有一日。” 劉鶚一愣,微微發笑,搖了搖頭。 二人無言片刻,忽聽劉鶚道:“
《劍如何在手掌上旋轉》 第一百五十回 此劍如夕(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