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記·周本紀》中有上面的句子。殷的軍隊悉數倒戈相向。

我們再回憶一下埋葬在廟堂建築臺基的地下軍團吧。軍團中有仰臥的人,有俯臥的人,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姿勢。在紂的軍隊中,可能奴隸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如果有祭祀,這些奴隸說殺就被殺了。同樣,他們也沒有對殷盡忠的義務。而西方的周的制度,透過口傳甚至傳到了殷的中央地帶,殷軍隊中的大部分人,是把周軍視為解放他們的隊伍來迎接了。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道,年老的紂走投無路,“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殷周革命(5)

神聖王朝就此終結,周取代殷而成為天下之主。關於這次殷周革命的年代有各種說法,董作賓認為是公元前1111年,此外,還有公元前1050年左右、前1028年左右等說法。從此,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

4

關於殷王朝的社會情況,主要得依據甲骨片記載的卜辭和考古學調查,才能勾勒出它的輪廓,而周就有史官的記錄遺留下來。甲骨文中有“冊”、“典”的字眼,故可以推定殷代也有史官的記錄,但現在沒有實物存留下來。如前文所述,可能是因材料的腐朽所致,或者也有可能是周滅殷之後故意銷燬所致。

周是個長命王朝,名義上延續了八百年。後面將要講到,周在東遷(公元前770)之後被稱為東周,失去了政治上的實權,變成了一個僅有象徵意義的存在。不過,王朝依舊延續下來。最終的滅亡也是自然消亡,沒有像殷被滅時的牧野之戰那樣的事情發生。這意味著王朝的記錄是持續的,不會被故意銷燬。

詔敕要被送往各地,為此就需要大量的副本。重要的詔敕,尤其是建國當初的部分被小心儲存,並留有大量副本,這樣就能流傳到後世。這些詔敕集被稱為“書”。以前只記錄了王說過的話,後來也增加了其他的記錄。詔敕集被稱為《尚書》,意思是要格外尊尚的書。南宋以後,這些“書”被儒者看作聖經一樣,被稱作《書經》。

還有一個重要的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周代,就是產生於民間的歌曲。當時存留有很多民謠,而孔子從中選擇了305篇,這本選集僅記載“詩”,儒者視它為經典,稱之為《詩經》。

除“書”和“詩”外,周代青銅器的銘文也是重要的史料。當然,考古學調查也是有力的判斷材料,而比起殷來,周代記錄的數量則多出許多。不過,殷墟中發掘出了看上去像是王陵的陵墓,但沒有報告提到有周代王陵一類的陵墓被髮掘出來。

在這樣的條件下比較殷和周,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這種比較是追溯中國歷史時極為重要的一點。被看做是近代中國最優秀的國學大師的王國維(1877—1927),認為中國文化的源流在於周,而殷代文化基本上沒有傳到後世。

從進化論的原則來看,技術這類事物總是新時代的要比舊時代的更加優秀才對。然而,只要是和青銅器相關,殷代在鑄造技術和藝術性上都遙遙領先,而周代青銅器反倒是後退了。除了技術和藝術性的問題之外,還必須考慮精力的投入程度。在祭祀上天和祖先之靈就是生活全部的殷代,人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製作祭祀用的工具上。

周人也祭祀上天和祖先之靈,《詩經》中也有稱讚文王和武王的內容。不過,周人對上天和祖神的看法跟殷人有很大不同。殷人把上天和祖神看作全部,天意和祖神的意志是絕對的、不可變更的。傳達上天和祖神意思的是巫師,殷王也是巫師的首領。與此相對,周王作為現實生活領導的一面更為濃厚。身為農務長官的始祖向周邊民族傳授農耕技術的神話,也表明了這一點。

再比較一下狩獵和農耕吧。對於狩獵,收穫的多少非人力所能左右。而農耕,只要人們足夠勤勞,努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做到深耕且常修水利,就可以期待大豐收。農業性質的思考是要尊重人類自身的努力。周代的人們也占卜,但並沒有用占卜來決定所有事情。他們認為,人類的力量總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將來。對上天和祖神,人們抱有誠意尊崇就可以了。尊崇也就是禮拜、獻供、奏樂等,換言之,“制度”取代了“巫師”。

殷周革命(6)

如果說殷是神聖王朝,那麼周就是禮樂王朝。周王除了是祖傳的農業指導,還有禮樂指導的性質。殷是神人共食、神人共住,神常在人身邊,而周把神高高地供奉起來,人們用禮樂在神人之間設定了距離。這個世界是人類居住的地方,沒有神的跡象。農民本來就是

《中國歷史紀實史》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