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夕陽下的小樹林裡,一個雙手持鐮刀的農民,突然用極其詭異的身法,向著你的頸動脈,股動脈,腳筋,腕動脈等地方連續不斷地襲擊,你出一刀的時間他已經對你攻了五六刀。而當你反擊的時候,他又躲到了樹後,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斷襲擊你。八卦掌的“九宮步”,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樹林裡逃走或者躲閃反擊的技術。在樹林/無辜群眾裡的話,什麼形意拳,什麼太極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對手。
八卦掌其實是介乎暗殺拳和義士拳之間,
真正招牌的義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為太祖長拳,後來者為國標武術長拳套路)
太祖長拳,即託名宋太祖的黑社會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現。
其特徵如下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體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面會詳述)
2。注重橋手(小臂運用技巧)
3。注重移動,上一招向東打,下一招可能就向南跑了
東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說某男失戀後遷怒,殺了他的教授,東方思維是:“如果他沒失戀,就不會殺人了。”西方思維是“幸虧那女的沒嫁給某男,不然也和教授一起被殺了。”
這兩種思維都是對的,也都不對。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麼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我培訓一批新下屬時,常用一個手段,就是問對方認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擊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經過鍛鍊對自己速度比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著秒錶給他計時10秒,讓他盡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數次數。結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達到12次以上,受訓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數的次數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
這個鼓掌的原理,包含了許多純技巧上的武學至理,例如什麼同動近取,截拳中途,本能出擊,貼身發力等。當然,這些只是博大精深的武學中的一個區域性。但人都有走極端的時候,大約在清代中後期,中國拳法在整體上就走向了這樣的一個極端。
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只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猛。插,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區域性力、區域性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
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剋制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只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隱藏多年的戰場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殺三方。並不是戰場之拳在街頭打起來一定真的比這種義士之拳實用,而是因為“殺人時代”過去了,“比武時代”開始到來。在徒手比武中,因為前提是被對方輕攻擊擊中非要害部位不會死,那麼戰場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戰場之拳最擅長的就是用整勁使對方的鋒銳(長槍或鶴啄手,砍刀或虎爪)的攻擊偏移,使對方不能連擊。例如形意拳的整勁硬打硬進,八卦掌的閃擊,太極拳的纏絞。這些隱藏拳法的重出江湖,為一味追求“唯快不破”的武林帶來了一片新的氣息。但也是真正的戰場之拳,義士之拳失傳的開始。當戰場之拳,義士之拳用於和平年代的比武,他們就像被閹割後的動物,只能發出瞬間的光輝了。一旦有其他更適合和平年代比武的拳法出現,這些舊時代的拳法就必然被淘汰或掛羊頭賣狗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制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
《功夫之王劉曉麗劇照》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