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山頂洶湧傾注而下,那深溝便是洪水走廊,由山洪激流如蛟龍般奔騰下山沖刷而形成。現在是冬旱時節,那條長長的水道便成了乾涸的深溝,上沿厚尺餘,下溝則寬幾尺,裸露著棕紅色的泥石,直達山下。這原本來是條狹窄的山路,雨季時便成洪水的走廊,可以想見水勢是多麼湍急,竟將山平路犁成了深溝,出蛟,原來就是這般模樣!

沿著這條山水衝出的溝壑往下走,發現竟走進了一個藤蔓遍佈的世界。先是山道兩旁藤蘿纏樹,枝根繩絞般糾結,枝蔓掛網般鋪張,有的與樹木糾纏成瀑布狀,有的自相盤結成天網狀,形狀千姿百態,野趣天成。再往山下走,往塢底一看,呀!深谷裡密密層層,全是藤蘿的海洋!因為是冬季,全是枯褐色的。

“是紫藤塢嗎?”想起老柯在書中專門介紹過,穹窿山有條縱橫幾十里長滿野生紫藤的山塢,至今因荊封草閉無路可進而人跡罕至。柯先肯定地說不是,紫藤塢在大茅峰的西南面,鍋盔嶺則還在大茅峰的西北面呢。可漸漸也產生了懷疑,這麼多野生藤木,會不會就是紫藤塢?

在接近塢底的山道上,有幾個姑娘小夥坐在路邊樹旁,一看就是外地民工的樣子,上前一問,果然是外地人,在附近打工,此時是結伴來玩的。向他們打聽下面是什麼地方,他們只說剛才是從光福的香山過來,其餘一概不知。站在塢底坡地上,回望穹窿高峻如萬丈壁崖,大茅峰的球形氣象站隱約嵌於其上,如屏高山將天空擠得只剩了窄窄的一線。塢底野藤糾纏翻滾成一團。但往塢外走,坡地已被開墾,種上了整齊的苗木,旁邊山坡上還有一小片新闢的墓地,白花花的水泥和黃泥石新路十分刺目。再往下走,有幾座簡陋平房,幾個年輕的民工正在將一大堆舊瓶子用簡易機器加工成玻璃碎屑,一根皮管伸入附近一個小水塘抽水上來將碎玻璃屑沖洗乾淨,然後裝袋。裝置簡陋,環境髒亂,一輛大卡車進來,揚起半天黃灰,卸下一袋袋舊瓶子,又裝滿玻璃屑袋,開走了。

平房前有兩棵大廣玉蘭樹,枝幹粗壯魁梧,葉片墨綠肥碩,一看就是珍貴的古樹。民工們在兩棵樹間拉了一根鉛絲晾衣服。

上前打聽,這是什麼地方,誰辦的廠?都只是笑嘻嘻地不搭腔,口音全是外地人。

索性繼續往外走,一直走到塢口平地無路可走的地方,一道長長的白色圍牆橫亙在前擋住了去路,牆的兩頭都似乎看不到頭。遠遠地從圍牆另一邊的山地上來了位挑柴擔的老婆婆,正放下高高的柴堆歇息,我忙喊問:“阿婆,請問這是啥地方啊?”野外不聚聲,她顯出聽不真切的樣子。也回喊了幾句話,模模糊糊。於是我跨過面前一道溝坎向她跑去。近前才知聽不真切不僅是距離問題,這老婆婆鶴皮缺牙,說話跑氣漏風。婆婆說,這道大圍牆,裡面是光福機場的地方;我們剛走過的那個塢,名字叫桃花塢。

“為什麼塢裡有這麼多野藤呢?”桃花塢怎麼不見桃樹只見藤蔓,奇怪。“那些是什麼藤?”心裡已認作是紫藤。

“那叫掃帚藤。”老婆婆說。

“這是俗名,實際就是一種野藤。”作家說。我們始終不敢認定,它的學名是否又叫紫藤。

但現在知道了,我們走進的是穹窿山西面的桃花塢。這個塢在書中是沒有記載的。

回程有一半路程是從塢底往回向上爬,仍沿那條“出蛟”路線上行,不久便覺汗津津然於襖下。給桃花塢山道旁的野藤拍了兩張照,可以想見,春夏季節,這裡應是美不勝收的綠蘿天地。只可惜塢口大片古藤野樹已被伐,還有灰白色癬苔般的墓地和那間小作坊帶來的視覺與實際汙染,真擔心桃花塢繼續被蠶食。也因此但願這不是紫藤塢,慶幸其無路可通反倒可保天真與自然。

才下午兩點半,因這裡是山陰,已無日光,陰寒漸升。好在冬日山林清減,一路無枝蔓糾纏,山路暢通無阻。作家說上次來時是“非典”襲擊下的春天,他只走了鍋盔嶺靠茅蓬塢那一半的山路,還未轉到桃花塢這邊的山路來,就因天時已晚,心生恐慌,匆忙返回。那時路上枝杈橫生,倒不如冬日的道路,暢亮空曠多了。但我們一致認為,要看風景,還是應在其他季節來,那時這裡是綠蔭世界,藤蘿天堂,該多麼的清幽和享受啊。

嶽峙山之殤(1)

近半年來,夜裡常讀些地方史書,年底因患帶狀皰疹,在掛水期間,得以將李根源的《吳郡西山訪古》一書看完,不由又起重返小王山探尋遺蹤的念頭,尤其想到李根源不但在小王山植松10萬餘株,並於萬綠叢中造了九間名曰小隆中的瓦屋,還在山野各處岩石上遍刻來

《吳山羊電視劇全集》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