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滿朝文武拜服 (第1/2頁)
擁有福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明開國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骨子裡便透露著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號稱最強大的漢唐想必,也不遑多讓。
但封韃靼蠻子為王,可卻從未有此先河,雖說封的是韃靼的王,而不是大明的,卻也有逾越祖宗禮法之嫌,大臣們能答應嗎?
而更讓弘治皇帝頭疼的是,現在他需要把這件事丟擲來,與文武百官商討。
太和殿下,文臣們站在右側,武將貴族們則站在左側,涇渭分明。
弘治皇帝想了想,便開口道:“今乃秋收,天災人禍甚多,諸卿何以教朕。”
一邊說,弘治皇帝一邊看向左側的英國公張懋。
張懋會意,清了清嗓子,拱身道:“臣竊以為,有二者,一、施粥納糧以濟災民,二、撥納災銀以渡年末。”
弘治皇帝頷首,又道:“卿所言有理,然朕接到錦衣衛密報,北上韃靼蠻子躁動不已,卻有越過邊境跡象,諸卿待如何?”
兩人卻是用這種方式,將問題拋給了文武百官。
一時間,滿朝文武皆是譁然,紛紛震驚不以。
有文臣不忿:“韃靼蠻子若要越過邊境,斷然不能教其滿足,需佈防以待。”
有武將憤怒:“韃靼蠻子傷我大明子民,吾等絕不答應,願領兵痛擊蠻夷。”
當然,百官中也不是沒有明白人,心裡非常清楚,陛下既然不慌不忙的將這件事提了出來,肯定已經有了對策。
這些明白人,無一不是百官中的佼楚,其中不乏張懋這種兩朝元老。
弘治皇帝輕咳一聲,旁邊侍奉的太監便開口道:“肅靜。”
聲音卻不像那些爛俗的宮廷劇裡演的那樣,尖聲細語,陰柔噁心。
百官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弘治皇帝看向文臣中站在最前面的四人,道:“四位愛卿可有計策?”
這四人便是當今的內閣大學士,徐浦、劉健、謝遷、馬東陽。
四人低頭相顧,不約而同的道:“臣等愧對陛下抬愛。”
他們能坐到內閣大臣這個位置,靠的是本事,但同時也是察言觀色的手段,今日朝中氣氛甚詭,自是選擇了靜觀其變。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又向著其他大臣問了過去,這些大臣卻也是人精,見徐浦四人的姿態,也都有些模糊想法,紛紛坐起了縮頭烏龜。
反倒是那些職位不高的臣子,都或多或少的獻策。
但這些計策卻都是公式化的,如同隔靴搔癢般,戳不到弘治皇帝的痛點。
這時候,張懋咳嗽了一聲,說道:“啟稟陛下,臣那不爭氣的兒子拜了名良師,其師曾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韃靼之禍,必由內瓦解。”
弘治皇帝故作驚訝道:“英國公快快說來。”
當下,張懋便將自家兒子的話,又說了一遍。
至於那份奏摺,當然是不可能拿出來的,它還在御書房裡放著呢。
眾臣聽完,各表不一。
文臣們紛紛躬身道:“此計雖好,但若要封韃靼蠻子為王有失大明體面,祖宗禮法不可逾越啊,還請陛下三思。”
而武勳貴族們則同一陣線,齊聲道:“臣等以為,此計乃安國之計,請陛下下旨。”
他們是武將們的領頭人,他們的聲音便是武將們的聲音。
弘治皇帝頭疼萬分,這一幕他心裡其實早就已經想到了,但身為皇帝,卻只能如此,想要口含天憲,除非是明太祖那般威勢才有可能。
況且,弘治皇帝也不是一個獨斷的皇帝,他更希望用柔和的辦法來平衡臣子間的意見。
這時候,張懋知道該自己繼續發力的時機到了。
他躬身行禮,拜服道:“陛下,臣以為韃靼蠻子之禍非是一日之禍,若不將其連根拔起,勢必會捲土重來,以往種種也都盡數彰顯,臣獨子師尊之計,乃是安國興邦的大計,但其畢竟是世外高人,不通朝政,此計可行但卻需要改動,否則定是有愧諸位開國先祖。”
弘治皇帝滿意的點點頭,但面色上卻渾然看不出任何變化。
已經六十多歲的內閣首輔徐浦深深的看了一眼張懋,說出了個折中的辦法,“令郎師長的計策卻有獨到之處,用之則安,但我大明從未有過封韃靼蠻子為王的先例,也不能開了先河,是以為,封候便可。”
說完,他又道:“韃靼小王子達延汗有七子,封王反而容易讓天下百姓不忿,但封侯卻不會,反而彰顯我大
《混在大明當小官的小說》 第13章 滿朝文武拜服(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