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8章 石碌鐵礦 (第1/2頁)

小刀快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儘快恢復鋼鐵工業,張寒凌不得不讓朱棣組織了探礦隊伍前往瓊州島去尋找鐵礦。

而另一支隊伍則去往安南尋找煤礦。

鐵礦石相對來講更好找一些,畢竟瓊州島上有未來亞洲第一富鐵礦的石碌鐵礦。

位置也離現在的廉江府很近,位於瓊州島西部,不過明初時期應該是沒有形成規模性的開發利用的,有沒有被當地黎族和漢族發現都還是個問題。

不過對於大明而言,本身在瓊州島影響力也沒那麼大,更多的是為了海防建設,在瓊州島幾個沿海城市設立了衛所。

其中昌江城這個時期已經存在了,這個時候還稱昌化,具體是在昌化港登陸之後沿昌化江順流而下,就可以到達昌化城。

而昌化港往北走是詹州和臨高,往南是感恩和崖州,東西橫跨全島之後才是朱元璋在這裡設立的瓊州衛及瓊州城。

理論上短期內瓊州城都發現不了他們在島西部的礦石開採。

石碌鐵礦礦區總面積60平方公里,鐵礦儲量約3億噸,其鐵礦平均品位51.2%,最高達69%,最最主要的是,這礦區是露天鐵礦,開採難度不大。

從歷史上看,這處鐵礦在民國時期才投入開採,不過自從1740年的清乾隆時期,就開始成規模挖礦,只是相對於礦區面積60平方公里,屬於是小打小鬧罷了。

至於再之前,也有一些黎族或漢人自己撿礦石用於生產過,歷史有記錄的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也就是16世紀前。

但是,現在是明初,只是14世紀後半葉,因此張寒凌認為這裡應該是沒有開發的,甚至於當地黎族是否發現這裡都很值得懷疑。

朱棣派出的探礦隊的領頭人是他的親衛頭頭,名叫張玉,好吧,這時候的張玉就被安排成為了朱棣的保鏢。

也就是歷史上那個打仗賊猛的張玉,是朱棣在靖難之役前中期最強戰將,後面為了保護朱棣才被砍死。

這傢伙打仗猛,腦子也靈光,不然也不會被朱棣這麼早就發掘出來當保鏢。

不過這傢伙年紀比朱棣大不少,這個時候已經接近40歲,實際上他還給元朝當過官,只是很快投了,然後就當了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才歸於朱棣麾下。

現在朱棣跑這麼遠都要帶著,顯然是對其信任有加的,更何況之前跟朱棣和張寒凌也跑了美洲航線的,對於這麼點近海的航行完全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了。

一路上只花了兩天,他們便很準確的靠近了昌化港口,但這個時期有個錘子的港口啊,不過好在不需要停靠,直接從昌化江河口回溯上游即可。

雖說這新戰艦已經接近後世800噸排水量的船隻了,但是行駛在內河基本沒啥問題,只要水深足夠就行。

隨著漸漸接近昌化城,張玉讓大家提高警惕,都把武器準備著,免得探個礦還發生減員。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昌化這裡據說沒多少漢人,後世都還是黎族自治縣呢。

為了防止被當地黎族幹掉,張寒凌給他們的指示是儘量交好,以商人的形式接近當地黎族,想辦法透露出鐵礦的情況,讓黎族主動去開採。

等到繼黎族將鐵礦石開採出來,他們再拿糧食和工業品跟他們換礦石。

不過為了提高採礦效率,張寒凌還建議後期與黎族合夥成立礦業合作社,由張寒凌他們出技術和負責採購消化。

招募當地黎族的採礦工人加入合作社,按照集體公社的管理方式來進行團結和發動,壯大在瓊州島的工農互助會的實力。

等到時機成熟,就解放當地的黎族百姓,讓他們弄掉那些高高在上的土司或者部落長老,徹底翻身做主人。

不過這些都是後期的計劃,目前最重要的是和他們先搭上線,看看怎麼樣才能持續不斷地收到鐵礦石。

這個時期的昌化城還屬於昌化古城,是下山的黎族部落自發建立的城池,建城即歷史也已經有數百年了。

後來也有一些漢民來到這裡定居,只是數量不多,而這裡也基本屬於自治狀態,以黎族為主。

由於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壯侗語系的黎族語,所以張玉必須要先找到懂黎族語的漢人做翻譯才行。

在昌化城外的一個小村莊,這裡是為逃避戰亂渡海跑到這邊的部分漢民組成的一個村子,漢民和黎族人一半一半。

他們自百年前的南宋時期就跑了過來,早就和這裡的黎族可以無障礙相處了。

“阿孃阿孃,河那邊來了好大一艘

《穿越明朝的方法》 第178章 石碌鐵礦(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