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部分 (第1/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外資企業賺幾個錢。從這個角度看,被認為個人主義的北大學子實際上是最典型的從眾主義者,他們很害怕與眾不同,擔心只有自己跟不上其他學生的成績、就業、工資、地位等。北大學子們自以為是的精英意識不支援他們選擇那種無足輕重的、非常不穩定的、普普通通的單位,他們還是儘可能謀求走高階的、非凡的,無愧於北京大學這一招牌的人生之路。 。 想看書來

與“非典”有關的日子(18)

問題在於,從政的也好,賺錢的也好,絕大多數學生只是從謀生、私利、地位等角度去看待社會和自己。從小被輿論、教師、家長壓抑,一舉一動都被監視的孩子們已經無法或無力真正開放心態和姿態,深思那種攸關國家與人民的大問題,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社會與制度的關係、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等深層問題,並沒有多少人有興趣去研究和關心。“為這個社會,我能做點什麼”;“從我個人的優勢看,從事什麼行業最有利於社會進步”,這種深層而本質性的思考,在今天的北大學子,甚至老師中已很少能看到,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我看到的則是師生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聲而不遺餘力,樂此不疲。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國關學院的老師曾說,他們上學的1980年代,北大真的是充滿著朝氣,在開放和自由的氛圍中,師生們碰撞思想,指點天下大事,當時著名的“三角地”,成為當時校園各種思潮的集散地,也是各種創意、思想火花、生活時尚的集散地。大家都有自己的夢想,併為之奮鬥。我知道,雖然那一年代的青年有些簡單或極端,但他們的心中有燃燒,那燃燒絕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一己私利,不僅僅為了功名利祿、鍋碗瓢盆。至今令人欽佩。相比之下,今天的學生已變得很現實,很實用,很功利,很有城府,沒有思想,沒有理念,只關心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出路,才華都耗費在了這些方面,這可能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有關吧,生存變得嚴峻了,但不管怎樣,這不是真正精英分子的思維狀態。

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三角地”被改造,學校給的原因似乎是為了把它電子化,讓校園設施更加先進,環境更加優美。學校有學校的政治正確,其他人也許改變不了。但令人沉思的是,當對北大來說具有標誌意義、催生過一代代北大人思想的著名場所被改造、拆除的時候,學子們是漠然的,開啟北大BBS,也有人發出幾聲唉聲嘆氣,如此而已!我不是鼓勵誰去做出過激的反應,我只是有感於一種對自己歷史、對思想的冷漠,凸現出當今北大學子身上一種嚴重的精神缺失!

說了這麼些,有些悲傷、抑鬱了。能全怪學生嗎?不能!今天的學生的各種行為也都是由多種力量所決定的。他們“被學習”、“被上進”、“被出國”、“被就業”;老師也“被上課”、“被教育”、“被考試”、“被老師”。在國家處於這樣特殊的時期,生存問題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對的,任何學生都想找個能說服自己的去處,可是難吶!因為難,所以大家都提早上心,考證書,做兼職,一切為了將來發展。熱情、精力甚至體力都已被耗盡,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熱情去過問其他和個人生存無關的事?

北大的精神,已經打上了實用主義的深深的烙印!

我相信,絕不僅僅只有一所北大如此。北大能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0北大能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我來中國之前有個擔心,現在看來這些擔心很幼稚——中國是不是特別封閉、特別單一化?很少有外國人去那裡,即使去了也會受到限制……這些印象的形成和從小接受的關於“紅色中國”、“共產中國”的宣傳有關。我來華前對中國的核心印象就是封閉、“單一性”,離自由、*、多樣化、國際化、全球化等十分遙遠。當時,我還擔心到了中國會不會丟掉英文。

與“非典”有關的日子(19)

到中國之後,我才發現,我當初的印象,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則是完全錯誤的。其中,最大的錯誤判斷就是“中國是單一性,很少有國際化成分的國家”這一點。我來華後不久就發現,中國其實是很具多元性的社會。這既指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具特色的風俗和文化,有豐富到數不過來的方言,有風味不同各有妙處的美食;思維的結構,行為的規則,做事的方式等等也都各有不同。北方人與南方人;漢族與少數民族;有錢人和沒錢人;白領和藍領;市民和農民;大學生與農民工;蝸居和蟻族;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左派和自由派;激進派和漸進派;改革派和保守派;60後和80後;70後和

《孤兒氣質得到緩解了嗎》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