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嵐清在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撰寫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中,提到了他在1978年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洽談合作的事情經過。當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湯姆斯·墨菲率團來華談判,墨菲提出要與中方採取“合資經營”的方式進行合作——
墨菲最後補充道:“簡單地說,(合資經營)就是把我們的錢包放在一起,合資共同辦一個企業,要賺一起賺,要賠一起賠。再說得通俗一點,就好比結婚,建立一個共同的家庭。”
聽了這番話,我們感到新鮮有趣,不過當時我想,你是大資本家,我是共產黨,我能同你“結婚”嗎?但按照當時的規定,凡是重要的對外談判專案都要向國務院引進新技術領導小組辦公室寫簡報,我們也就及時把這次談判的情況如實上報了。出乎意料的是,我寫的這份簡報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領導同志都一一圈閱,*同志還在簡報上關於通用汽車公司建議搞合資經營的內容旁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指出了我國利用外資的道路。從此,我國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產生了……
第四章 變局之探(4)
分析李嵐清的這段歷史回憶,可以看到有兩個線索蘊含其中:一個是當時中央政府領導人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重視態度——為了達成引進技術的目的,政府可以突破中國固有的思想與理論模式,去探索設立全新的經濟形式,從而為引資鋪平道路;第二個線索是跨國公司希望在中國有所建樹的迫切心理——通用汽車公司為了更好地在中國發展,冀望透過“合資經營”這種全新模式來與中國進行緊密的合作。
這兩條線索其實也是貫穿在中國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的兩條核心主線,是中國對外開放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一條主線,就是中國政府主導下“引進來”的軌跡歷程。中國政府為了能引進外來資金和西方技術,不但主動開啟國門,而且制定出各種政策辦法,鼓勵發達國家企業來華投資。這個過程在中國被稱為“引進來”。
第二條主線,就是在跨國公司主導下的“移過去”的歷程軌跡。跨國公司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希望把產業鏈中的生產製造環節移出本土,轉到更具有成本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去,實現產業的全球化佈局。所以即使沒有中國政府的“引進來”,發達國家企業從主觀上也願意到中國去投資,把生產線建到中國去生產。這種由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從本土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移過去”。
“引進來”與“移過去”這兩條主線,在中國開放歷程中既分別獨立,各有各的完整發展軌跡,又相互交融,共同在中國開放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可以說,正是歷史前進的內在力量要求把這兩條線完美地交接在一起,從而成就了中國這30年奇蹟般的發展。
2。 消化不良的“引進來”
《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中還提到了李嵐清在1978年帶領工作組調查全國汽車工業情況時的一件趣事:
某城市仿造的解放牌卡車,商標是“永向前”,我開玩笑說,車子不怎麼樣,名字倒有點意思。旁邊的同志卻對我說,他們的商標真是名副其實,這車子沒有倒擋,只能向前開,而且開起來除了喇叭不響,到處都響。
作者說這就是當時中國汽車工業落後狀況的縮影。實際上,中國當時落後的當然不止汽車工業,包括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品在內的全部生產領域,全都落後,都處於一種市場短缺的狀態。改革開放的宗旨是要發展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這只是一個總的綱領原則,在對外開放的早期,由於市場的底子太薄,人們的生活水平太差,政府在當時的最迫切要務,就是要解決多數人的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問題。
可以想見,一個國家在這麼低的起點下開放門戶,所關注的自然都是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對願意來自己國家做生意的客人,一般都不會太挑剔、不會有太高要求。只要他們願意給中國提供資金,提供裝置,願意在中國設廠開工就行,至於他們的技術是不是先進,願不願意把好一點的技術拿到中國來,乃至轉移到中國來的裝置生產線是新是舊、耗能大還是耗能小等問題,都不是當時主要考慮的範疇。
所以在對外開放的早期,“引進來”的過程對中國市場來說實際上更像是一場“飢不擇食”的搶食。反正是一窮二白起家,無論引進什麼裝置技術,國內都會有需求,市場中滿是嗷嗷待哺的小獸,對投進來的“食物”一律照單全收。沒有精挑細選,也不考慮吃進去
《中國流域》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