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蕁鋇乃搗ā�

對於關羽的話,魯肅毫不客氣地迎頭抨擊說:“你這話就不對了。劉豫州向我們求救那會兒,惶惶如喪家之犬,那日子比現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孫權可憐劉豫州,才保護救濟了他。沒想到啊,劉豫州竟然心懷叵測,已經得到益州了,卻還想霸佔荊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個普通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一個國家領導人呢?我聽說見利忘義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如果我們不遵守道義公理,只想恃強凌弱,又怎能得到別人的支援呢?”

(《三國志。魯肅傳》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這段慷慨陳詞,竟然讓關羽“無以答”。這更說明一個事實,“江東和談”給了孫權擁有分配荊州勝果的權利,這也是劉備方面無法掙脫掉的繩索。

後來,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劉備渡過了生存危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當初在“和談”中吃虧太大了。他想突破“江東和談”的束縛,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自領荊州牧的變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這一系列手段,他也沒敢否認“借荊州”的說法。所以面對孫權討要荊州的行為,劉備曾對孫權承諾:“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三國志。先主傳》)。

易中天先生沒有理順以上的邏輯關係,所以才誤讀了“借荊州”這段歷史。這種易中天式的誤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誤讀之一:荊州屬於劉備

易中天說:“荊州本是劉表的。劉表死後,那就是他兒子的。所以赤壁之戰後,劉備就表薦劉琦做荊州刺史,並沒有說荊州是自己的。後來劉琦病死,劉備在大家的推舉下接班做了荊州牧。按照繼承關係,荊州該是劉備的。荊州是劉備的,江陵和南郡當然也是。只不過江陵被周瑜佔著,得去討要而已。因此《資治通鑑》就不說‘從權借荊州數郡’,而使用‘求督荊州’的說法。因為從繼承關係和權屬關係看,劉備向孫權要江陵,只能說是‘索江陵’,不能說是‘借荊州’”。

在易中天看來,整個荊州都應該是屬於劉備的,所以根本談不上什麼劉備“借荊州”的說法,而且,劉備不僅不應該歸還荊州,反倒是孫權應該把自己所佔領的荊州之地歸還給劉備。

荊州本屬於劉表,這沒錯。但劉表臨死前將荊州轉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劉琮,劉琮向曹操投降,荊州自然就屬於曹操。孫劉兩家聯手打敗曹操,並佔領了荊州大部分領地,這些領地已經不屬於劉表。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想強調劉表與劉琦的傳承關係,意在淡化荊州已不再屬於劉表的事實。劉琦為無能之輩,劉備並不想把荊州交給劉琦,而是希望透過劉琦的名號來真正地掌握荊州。說白了,劉琦就是劉備為拒還荊州製造的“藉口”而已。而劉備的這些小動作,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夠名正言順。所以他從來沒有說過這荊州就是屬於自己的。反而不斷向東吳表態“將來我一定歸還荊州。”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戰後勝果分配權歸屬孫權是“江東和談”的主基調,這個基調是劉備那些小動作所無法動搖的。

。 想看書來

附錄1:易中天讀不懂諸葛亮(6)

易中天之所以錯誤地得出了荊州應屬劉備的結論,是因為他的目光僅僅侷限在劉表——劉琦——劉備這個所謂的傳承關係上,而忽視了這個傳承早已被“劉琮降曹”所打破的事實。所以,易中天在論述“借荊州”時,其邏輯非常混亂。易先生一番長篇大論下來後,連他自己也沒搞明白,既然荊州應該屬於劉備,可為什麼劉備還要答應今後會把荊州歸還給孫權呢?

誤讀之二:魯肅的話沒道理

在魯肅與關羽的談判會議上,關羽被魯肅駁得啞口無言。但易中天先生說,魯肅的話沒道理。他說劉備“借荊州”時並非“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其實,沒道理的是易中天先生。魯肅是何等人也?一番“沒道理”的話又怎能讓關羽“無以答”呢?魯肅又何曾說過劉備之“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是發生在“借荊州”時?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劉備的“軍敗遠來”是發生在

《孔明三大預言》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