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烏鴉和風箏 (第1/1頁)
王大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要證明!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川越國的學者將天下的學問分成兩類,一類是可證偽的,另一類則不可證偽。 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我們只將精力用在可證偽的學問上;至於那些不可證偽的,呵呵......” 王大衛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不要把話說死。 他相信這些人裡肯定有不少聰明的,他們應該能想清楚“可證偽性”對儒學有多大的殺傷力。 如此,你別繼續惹我,我也不揭你的傷疤,咱們好聚好散,各走各路,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於是王大衛重新整理了一下語言,繼續道:“......我們當然也會聽一聽,只是不做深究罷了。” 可證偽性,是科學劃分的界限。可證偽的命題,屬於科學範疇;不可證偽的,就不屬於科學。 屬於什麼呢?宗教。 可證偽的命題才有討論的價值,起碼能得出個是非對錯的結論,或者證明是非對錯的方法。 不可證偽的命題,討論起來有什麼意義呢?耍嘴皮子、抖機靈?這種玩意討論起來只能是下面的結果: 第一、位高者勝; 第二、權位相當,口才優者勝; 第三、排除其他因素,討論到最後,結果必定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談佛你得先信如來;論道你得先信太上老君;耍十字架你得先信耶和華。 儒學同樣如此,你得先信個東西。 不過儒生們腦子機靈,儒學要信的東西不是孔子,而是弄出個抽象的玩意,還經常給它改改名字。 這個玩意的曾用名有:禮、道、太極、無極、理。 緊接著的就是配套的四聯大禮包——修齊治平。 全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排第一,最為重要。歷來“大師”們都把最多的唾沫用在這個上面,講得是天花亂墜、千奇百怪。 修身到底修的是什麼?如果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明白,不論說得有多麼花哨,修身,歸根結底,講的就是: 你得信啊!你得全身心地信啊!你要是不信,我特麼就不知道後面該怎麼辦了。 所以,後世有很多人將儒學稱為儒教。 在場的聰明人很多,都在沉默思考,包括邵雍和楊時。有些不夠聰明的,也不敢冒然露頭做出頭鳥。 可也有人不受限制,曹七朗聲問道:“王大衛,可證偽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講清楚點兒。” 那就講吧! “我舉個例子。天下的烏鴉都是黑的,這就是可證偽的。 證偽的方法很簡單,你每見到一隻烏鴉都看看顏色,如果是黑的,就繼續看。 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一隻烏鴉是白的,就證偽了。 注意!可證偽,和已經被證偽不是一回事兒。 我們川越國人只信奉可證偽、同時又尚未被證偽的學問,因為這樣的學問更接近真理。 若是將來有一天,它被證偽了,必定有一個新的、更接近真理的學問誕生,我們就又向真理靠近了一步。” 這段話裡王大衛又省略了一句:那些不可證偽的玩意,你們自己留著糊弄傻子去吧! 楊時捕捉到一絲靈感,問道:“如此說來,王公子上午講的學問一定也能證偽嘍。敢問如何來證?” 王大衛:“哪一條?” 楊時:“雷擊。王公子曾說,雷擊是由您所謂的‘電’產生的。” 王大衛:“這容易。放風箏你知道吧!你們這兒可能叫紙鳶。 你這樣,等一個雷雨交加的時候,你做一個大風箏,放上去;風箏線上纏上銅絲,要細一點,太粗了容易飛不起來; 銅絲的末端,連上那個東西,看它的金屬箔片有沒有張開就行。 或者,你也可以直接用手指頭摸銅絲。” 楊時有點兒懵:“如公子所言,這豈不是......” 王大衛極其不負責任地說道:“為了真理,值!再說,你不是不信嘛!沒事。” 想想又覺得自己這麼幹有些過分,於是在心裡安慰自己:我這其實是在幫他,上一個這麼幹的人不是都當上總統了嘛! 楊時心裡有些後悔。他少有神童之名,也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在整個福建都享有大名。 這次離鄉入洛,是想求學問道,順便找個機會揚名天下,為參加下一屆科舉造勢。 很多人都這麼幹,包括蘇軾和蘇轍也是如此。 為此,大宋朝廷特意準備了開封府試,讓這些在外闖蕩,沒時間回鄉參加州試的汴飄、洛飄們直接在開封就地完成這一流程。 王厚那個章世叔章惇在放棄第一次的文憑之後,也沒有跑回福建老家,而是留在開封,飄了兩年。 第二次科舉參加的就是開封府試,還考了個第一。 估計開封人很不喜歡這種“高考移民”。 所以當金掌櫃找上他的時候,楊時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下來。 他當時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只要在下午能挫一挫王大衛的風頭。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歡樂宋頌》 第44章 烏鴉和風箏(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