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精耕細作也是從南張村管轄的水稻田和棉花地開始試驗的。
南張村在建房子的時候,就採用了統一的下水道系統,所有的糞肥都收集到了一起,並一起合作大規模漚制農家肥。張春建議張秀清採用合作社的模式,逐漸配齊生產生活物資,因為還有兩年,張春就不提供這些了。同時大家聯合起來進行勞作,能夠減少各家各戶缺乏勞動力的困難。飽暖思淫#欲,生活好了的人們開始折騰孩子,一年下來,很多家庭的女主人都被播上了種子。
張春讓袁芳給懷孕的婦女做定期檢查的時候宣傳優生優育的觀念,說:“現在又不需要賣兒賣女來維持生活,生那麼多孩子幹什麼?生孩子還要養孩子,所有的孩子到了三歲都送到蒙學堂上幼兒園,要交學費的喔。生那麼多孩子,不如好好養兩三個孩子。多了也是要花費的。”
袁芳很奇怪地問:“我們不是缺勞力嗎?怎麼還限制生孩子?”
張春嘆了口氣道:“現在他們平均每個人十畝農田,一家假如變成五口人,就只剩下人均四畝。你看看外面的農戶,哪家不是五六個孩子?這些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也是要生孩子的。幾代下來,人均還有多少土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還是早做防範才是。再說孩子是要培養成才的。我有三千多畝土地,養這一百來孩子,我都沒有閒錢,何況他們。”
袁芳笑道:“哪有你這麼養孩子的,你養的不是孩子,是公子公主呢,恐怕少爺小姐都沒您給這些孩子花的錢多。”
張春正色道:“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本來都是要當公子公主養的。難不成全養成東亞病夫?”
雖然有南張村的幾十口子幫忙,張春剩下的三千多畝土地耕種下來也非常困難,所以兩千畝左右的水稻地除了小麥改變了耕種模式以外,只是多了綠肥,並給水稻施了足夠的底肥。田間管理還是比較粗放。而牛頭山的旱地和水稻地幾乎就是廣種薄收,不撂荒而已。
第十四章 家國夢
這一年,就連窯廠兩位大師傅和三個徒弟都把家人接了過來,在南張村建了房子。其實兩位大師傅年紀都不大,屬於窮苦的手藝人,到了張家嶺窯廠才有了一些收入。家裡只有媳婦和一兩個孩子。
三個徒弟都不是本地人,也是因為在張家嶺有了穩定的工作,才說上了媳婦,有兩個還沒成親。其中一個家裡也受到了匪患,父母遇難,只有一個弟弟。
因為張春在城牆修建好以後,除了建房子用的必要的紅磚以外,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燒製工作。而是讓兩位師傅改造工具和窯口,燒製更加高階的瓷器,不要求產量。
為了保證幾個人的家人有穩定的生活,特地讓他們將家人接過來,在南張村住下。新改進的窯口也建在了南張村。窯口的規模小了很多,是兩位大師傅能夠做到的最先進的窯口,能夠燒製比較精細的細瓷。釉色也大大地改進,有了五彩釉色,他們不敢說和景德鎮相比,但是說要和湖南醴陵窯比一比,因為兩位大師傅的師傅都是從那裡出來的,只是到了這一代沒落了。他們要重拾師傅們的手藝。
這五家都和南張村人一樣分了二十畝土地和兩畝菜地。這樣南張村就有了三十二戶,一共分配了六百四十畝。宅基地和菜地是在牛頭山邊緣的一個山溝兩邊分的荒地,每戶加起來五畝的樣子。其實建房了和種菜用不了那麼多地,各家都在屋後種了果樹,一方面能夠收穫水果改善生活,因為這是不交租子的,另一方面修剪下來的樹枝可以當柴火燒。
除了各家的宅基地和菜地以外,還分配了公共用地,主要是修建公用的打穀場,公共廁所,下水道和堆肥場地扥公共用地。
因為留給各家的宅基地面積挺大,所以秋收過後,各家自己開始蓋自己家的小院子,準備從張春的養豬場裡買小豬回來養,並由張秀清以集資的方式合夥買了兩頭牛。因為張春養的牛雖然發展成了十二頭,但是,有四頭都是自己繁殖的小牛,相對於幾千畝土地來說也是不夠的。
各家各戶其實也有一種急迫感。因為這三年,連建房子的磚都是免費提供,窯口的師傅們只有燒瓷器在才可以賣錢,燒磚是純義務。不過三年後就不是了,各家再要用磚瓦以及瓷器,都要付錢。
雖然張春也竭力讓大家在這三年之內把家當配齊了。但是有些原則是不能動的。那就是山裡的樹木不能隨意砍伐。窯口自己燒木炭用的木材都需要張春親自去指定地方,並且只能砍上了年紀的老樹,不準砍小樹。蒙學堂和各家各戶的傢俱,都十分簡單,張春自己用的都是以前留下來的傢俱。張天
《農業中的化學元素》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