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導致後來不得不每種果實結出來後,都是村民漫山遍野地用揹簍送過來。麻煩不說,極耗人工。
但是好處也是有的。因為雜亂,所以病蟲害的危害不是那麼集中。各種鳥類和小動物們常年都有食物,物種多,天敵也就多。所以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自然一點,總是利大於弊。
1900年,中國人最屈辱的一年,京城陷落,國寶被搶,割地賠款,門戶開放。老佛爺向八國開戰,全國居然拒絕響應。這還不算,國家的軍隊沒有對付洋人,殺的就是抵抗洋人的拳匪。軍閥們紛紛獻上投名狀,向老佛爺也好,向洋人也好,都能換來了一個個的官帽。有人流血,有人得利。袁世凱除掉了競爭對手,成為了首席武官,但是北洋軍,血債一點都不比洋人少。張之洞弄出了東南自保,推李鴻章總統案,南北迥然。
參加義和團的武林人士一腔熱血白白地拋灑,開始只是北方,然後南方也有武林人士前往北方,大規模的戰鬥打不起來,武林人士擅長的突襲暗殺不少。但是這種零星的抵抗無法挽回大局。北方局勢糜爛,武林人士又開始緩緩向南方流動。
國難的危機終於讓還有這幾分血性的中國人開始覺醒。
張家嶺迎來了好幾撥賣藝的武林人士,這些人走村串巷,把抗擊洋人的英雄事蹟向鄉村散播。
張春沒有挽留他們,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就是火種,能夠把愛國的火焰在國土上點燃。就算現在非常微小,但是總有野火燎原的一天。
張家嶺,幾百個孩子在戲臺下面,黑壓壓地一片。沒有喝彩,沒有騷動,但是卻有著一種沉甸甸的肅穆,因為他們總算明白了張春時常講的國恥是什麼,國人的驕傲和榮光是什麼。從來沒有這麼逼近和急迫。
反應最大的是顧明。
顧明辭掉了雲龍鎮蒙學堂校長的職務,也拒絕了到漢口去任職。不顧家裡老爺子的暴怒,直接跑到了張家堡給孩子們當老師。
時間一拖就到了臘月,遠在江西的顧家拗不過顧明,千里迢迢跑到了張家堡,顧家老爺子和十多個親戚參加了顧明和袁芳的婚禮。
袁芳和顧明正式成親,住在教師宿舍區張春的右側。胡登平兩口子住在左側,都是很精緻的青石木質結構的小院子。
整個土圍子裡,其實大部分都空著。但是顧老爺子也被這幾百個孩子給嚇住了。
好在加上張春和吳穎,有六個老師來管理。比幾個月前由學生自己管理有秩序多了。顧家老爺子總算明白為什麼顧明不想離開的原因。
隨著顧明把主要精力轉向張家嶺,蒙學堂每天的課程就有了詳細的規定。每天早晨都有體育課,下午都有實踐課。所謂體育課就是軍隊的佇列訓練,實踐課就是勞動。由於大部分孩子其實只能算是啟蒙,所以都是隻教了識字、算學、自然三門基礎課程。但是讀了三年書的張家嶺以前四十多個學生,需要在單獨一間“學術廳”裡面聽農學、格物、化學的課程。
顧明成了護衛隊的教導主任,張天是隊長,陳繼祖回來當了副隊長。三十五個人除了更加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外,還要學習輿圖、土工、軍事史、世界史。
超過了十二歲的學生人數不多,除了去學術廳聽課以外,農學和醫學和格物的實踐課要重得多。
學術廳的講課方式,是在這麼多學生年級大小不一,基礎層次不齊,沒有辦法教學的情況下想出來的折中的辦法。而實踐課程分量重是因為張春缺乏勞動力。
但是也因此讓見識廣博的顧老爺子感到了這種教育方式的新奇和靈活性。
蒙學堂的建築不多,但是要說最好的算是學術廳和衛生院。而張家嶺衛生院有點中西醫結合的味道,也是唯一能用上電的地方。其它的房屋都很簡陋,即便是顧明和袁芳的新房,也是和孩子們的宿舍一樣的一排青磚瓦房,是最早的一批磚瓦結構的建築。衛生院的療器械和藥品比得上一些城裡的洋醫院了,除了朱利安留下來的,顧明和袁芳在省城都有些關係,透過顧家在上海的洋貨店也購置了一些。
顧家老爺子對蒙學堂的一切都還算滿意,只是心裡還是對顧明放棄已經鋪好的官路不舒服。
顧明本來是被舉薦到張之洞門下,中間雖然出了岔子,但**成是顧明自己的原因。顧明賴在張家嶺不走,顧老爺子也沒有辦法,在加上對新媳婦老爺子挑不出什麼毛病,對張春和麗質又頗為喜愛,想想留在張家嶺,至少過得舒心。老爺子嘆了口氣,回上海去了。
國家淒涼,張家嶺卻過了一個快快樂樂的春節。
《農業中的化學元素》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