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表。
廣學院與小型學校的區別在於:(一)生源不僅限於學校周邊地區;(二)師資力量雄厚,不像小型學校那樣要求老師是“複合型人才”,一個人得教好幾門課;(三)除講授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七門初級傳統學科外(查理曼時期就已經出現,可參看前文),還教授神學、法學或醫學等高階學科。
大學畢業後,大學生可以申請留校任教,也可在專業學科方面繼續深造。
相比之下,南宋學子上書院大多是為了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儘管書院也教些科技知識,但在“學好文武藝,賣予帝王家”的傳統思想驅使下,學子們上學的目的還是有些不“純”。
我想,這也許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中世紀大學生活雖與現代大學生活大不相同,但現代大學是由中世紀大學直接發展而來。許多中世紀大學的傳統保留到今天,比如集體授課方式(這在歐洲古代是沒有的)、授予學位、人文學科課程的概念,以及畢業典禮上穿的學位服,等等。(記於《歐洲中世紀簡史》)
【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始於12世紀中期,是歐洲最早的大學之一,因重視科學和技術而蜚聲世界。
聖路易統治時期,巴黎大學學風異常活躍,既有哲學辯論,也有激烈的知識競賽。
大學生的活躍不僅表現在學術方面,還表現在捉弄新同學,高呼不受歡迎的老師立馬滾蛋,甚至向老師投擲石頭等等,夠牛的!
學生一般十三四歲進入巴黎大學,學習六到十二年不等。生源來自歐洲各地,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在巴黎大學學習生活。學校的絕大部分學生來自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小地主家庭,偶爾有窮困生,貴族高幹子弟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出現在巴黎大學裡。
事實上,上流社會並不喜歡大學教育,1500年以前這種現象一直存在,我估計和貴族子弟應該做上級的扈從,為受封騎士做準備有關。
至於女學生,甚至在近代也被牛津、劍橋,以及美國的一些私立學校拒之門外。貌似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認識上,歐洲和中國古代倒是不謀而合。
當時,法國教會負責巴黎大學的運轉,學生的打扮跟修道士一樣,身著修士長袍,留著中心廣場式的髮型——頭頂中心地帶剃掉頭髮。
早晨五六點鐘,巴黎聖母院洪亮的撞鐘是學生們起床的鬧錶。大學教室簡陋寒酸,沒有桌椅,只有簡單長凳,有些學生只能席地而坐,老師上講臺後也是坐著講課。
午後,學生們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賽跑、跳遠、翻滾、球類比賽等等。打架鬥毆是學生們最喜歡的“體育運動”之一,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經常因口角發生爭鬥。
夜晚,好學的學生回去上自習,好動的學生則聚集在各處小酒館裡,喝醉以後把打架鬥毆的“運動方式”傳播到民間。
不同學生讀巴黎大學的目的不同:有的為以後從事專業用功學習、孜孜以求,為夢想插上理想的翅膀;有的目的不純,借巴黎大學一方寶地,抬高自己身價,回家好接父母的班;還有一些“五毒俱全”,沉迷於酒色聲樂。
大學生在給父母或監護人寫信時,頗有現代大學生的味道。在下讀書期間,也做過類似“勾當”,呵呵:
城市生活費用高昂,需要置辦以下諸事:我必須租賃住房,購置日用品,並準備其它事項,不能一一列舉。為此請求父母看在上帝的份上,給予支援,以便能完成我已經有了良好開端的事業。
一位父親給兒子的回信中很能說明部分學生的糜爛生活:
我最近聽說你的生活不很檢點,貪圖玩樂,不事攻讀,別人專心致志讀書的時候,你卻胡亂的彈奏吉他。(上述家書記於《歐洲中世紀簡史》)
【巴黎大學生暴動事件】
1229年3月,懺悔日(Shrove Tuesday)這天,巴黎舉行齋戒狂歡(pre…Lenten carnival)。
這個節日已經和懺悔沒啥關係啦,它有點類似狂歡節(Mardi Gra;四旬齋前的最後一天),人們戴上面具,盡情地放縱自己。
巴黎大學學生們通常喝得酒精超標,盡爆粗口。那時候要是有搖頭丸,他們也會往嘴裡扔兩粒。
在郊區的一個小鎮上,幾個酒氣熏天的大學生和酒館老闆因賬單發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
大學生都是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傢伙,在動武方
《中世紀話》 第7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