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部分 (第1/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是又趕回去,趕回來,這回核對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別回去了,在這過年吧,計劃又該重新做了。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如果總怎麼折騰,誰也受不了。經過分析,官員們發現,關鍵問題在於蓋印這個環節,因為紙筆都是現成的,賬冊錯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讓你帶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爺總不能拿蘿蔔刻印蓋公文吧。當時在街頭私刻公章的生意還是沒幾個人敢做的,於是他們靈機一動,帶上事先預備好的蓋過印信的空白文冊不就行了嗎?

就這樣,帶空印文冊成了當時一條不成為的規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個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這個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發現了這個所謂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員們竟然敢搞這些名堂!

他震怒了,他認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頭,於是他派遣官員對此事進行了詳盡的調查。

按說只要一調查,這個問題是不難解釋的,其實即使是他派去調查的官員也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事情的緣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沒有人說。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滑稽場景,問話的官員也知道,回答的官員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這個現象不難解釋——官員們害怕。

如果上書辯解,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同黨或者包庇,這個黑鍋誰背得起。

就在此時,一個勇敢的人站了出來,值得敬佩的是,他並不是在職官員,而只是一個平凡的生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只是一個老百姓。

【鄭士利的直言】

這個人叫鄭士利,他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靠山,只是憑藉自己的勇氣,只是為了說出真相。

他利用當時平民可以直接上書的渠道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很長的書信,這封書信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在書信中鄭士利明確指出:空印文冊所用的是騎縫印,並不是一紙一印,而錢糧數字不同,必須一一核對,所以很難確定。說明了空印出現的原因。

其實鄭士利不但敢於直言,也是個聰明人,他估計到朱元璋可能羞於認錯,便在文章的最後,為朱元璋開脫,寫道:其實您也是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貪官汙吏藉機挪用這些空印紙,用來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挾空印紙,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為了百姓好啊。

照鄭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沒錯,大臣們也沒錯,當然小人我也沒錯,大家都沒錯,誤會,誤會啊!

朱元璋給他的賞賜是送去勞改。

因為鄭士利把朱元璋看得過於簡單了,朱元璋並不是一個糊塗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認錯的人。其實從他的無數耳目那裡,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實真相的。如果他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的話,明朝的天下就不會姓朱了。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處罰這些官員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裡。

朱元璋從來就不信任那些官員們,這與他從小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深刻了解這些官員們營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來,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現在這些官員們為他幹活。

綜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給朱元璋如此大的觸動,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官員們輕視他的權力,居然敢於不向他請示就私下擅自蓋印。這是藐視他的權威。

真是好大的狗膽!居然為了偷懶就私用權力,今天你們不經過我的允許,把印蓋在文書上,要是容了你們,明天就會把印蓋到我的頭上!不整治你們一下是不行了。

鄭士利被罰作苦工了,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他沒有機會見識皇家的威嚴,沒有福氣享受當官的榮耀,他一無所有,卻憑藉自己的勇氣完成了他個人的壯舉。由於他的英勇行為,這位即非皇親國戚也非名臣將相的普通人被記入了明史。

在屬於他的《明史·鄭士利傳》上,我們看到的是勇氣。

這樣的人是不會被我們遺忘的。

相對於那些空印案中獲罪的官員們,鄭士利還是幸運的。

既然案件已經定性,那麼接下來的就是處罰了,問題在於幾乎全國所有的府縣都存在空印現象,總不能把所有的府縣官員都殺掉吧。

這又是一個難題,但在朱元璋那裡,似乎沒有他解不開的題目。

他總能做出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旁人認為他絕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員都殺掉,但他真的就這樣做了。

官員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不管是天涯還是海角,

《明朝那些事兒最後一段話原版》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