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缽子菜和火鍋 (第1/5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八九十年代吃火鍋還可能是個稀奇事,不知道小時候吃的北京銅火鍋算不算火鍋,米雲已經不記得當時吃的什麼菜,應該在米雲八歲以前的事,只有小姑媽家有這種北京銅火鍋,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吃的,當時只記得高高的銅煙囪,當時吃的是不是火鍋菜都沒有印象,可能只是用來燉葷菜吃,那時候的酒精爐子也沒有推廣,很多時候都是直接用斧頭劈木材用鐵鍋和陶瓷缽子燉菜,缽子菜到現在都還有,成了米雲家鄉的特色菜,只要加熱就能吃,還可以下青菜。
米雲高中時代,每月都還和同學組團去吃缽子菜改善生活,一份8到12元不等,兩三人吃,還有一份青菜送,米飯隨便吃,有排骨,雞魚鴨狗肉等缽子菜。吃缽子菜就是和同學們建立友誼的時候,不是很好的同學也不可能一起去分攤共享缽子菜,米雲記得高中三年應該和近二十個同學共同有去小菜館吃缽子菜,儘管那個時候選擇的飯館可能沒那麼衛生,在狹窄的小巷子裡,黑暗的光線下,吃著廉價又熱氣騰騰的缽子菜。
米雲每章節都想寫兩個主題,其實一章節一個主題也足以,但打字太慢了,米雲也沒多少時間用來回憶和打字,所以更多的是引用別人的資料,然後全程文字修改和校準,節省了不少打字時間,米雲有太多事情要處理,還不能完全靜下心來用來創作作品,現階段更多的是考慮生存和吃飯問題,停不下時間來,雖然有太多回憶和場景描寫,也只能留待以後慢慢去補充穿插和完善了,現實生活還是第一位的,米雲只能保證,只要有時間,就多打幾個字。
本章節主要回憶的還是小時候在家鄉吃過的美食,缽子菜和火鍋,幾十年前吃,幾十年後還是在吃,只不過吃的人不同,吃的心態也不同於之前,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寫,希望米雲有一天能閒下來,可以靜下心來多寫點,眼下的近兩年基本上算是米雲近四十年中最黑暗的時刻,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向生活現實低頭做妥協,米雲會樂觀積極的堅持下去,順了三十多年,不可能被一兩年的困難嚇倒,米雲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時光,基本上可以治癒很多的憂傷,面對現實的困境,沒有那麼不堪一擊。
先回憶銅火鍋,老實說幾十年來,米雲吃過的次數有限,記憶也不多,吃的時候還是幾歲的時候,也只吃過一家有那種北京銅火鍋的餐具,只有一點模糊的記憶了,老北京銅火鍋要燒炭的這種。開始點火的時候,煙很大,經常要到院子或衚衕裡去弄。生火開始的時候,上面還會套一個報紙做的小煙囪。現在都有這種金屬的拔火帽了,就不用報紙湊合了。
那時候,火鍋吃法還沒“南北合流”,涮的內容很簡單:羊肉、大白菜、粉絲、凍豆腐。沒有毛肚、鴨血、海帶結,而且是不辣的。
醬料是用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放一起和的調料。
老北京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
清水鍋底,木炭加熱,紫銅鍋具是傳統北方火鍋的三大特徵。與川渝口味的麻辣紅油火鍋不同,也與東北的亂燉火鍋相異。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鍋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鍋為代表的紫銅火鍋。
老北京的火鍋湯底就是白水,裡面加一點蔥、姜、海米、香料,沒有新增油脂,這樣的湯底幾乎沒有熱量。
清朝乾嘉以後,京師乃各地流行吃涮羊肉,與乾隆時期御膳有關。清朝初年,涮羊肉已經列入宮廷菜餚,而尤其以乾隆五十年和嘉慶元年兩次千叟宴,主要菜品則是火鍋,而在其他大型宴會上,火鍋也是必不可少的菜品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平民、官員,在從千叟宴回鄉後,必然會稱讚在千叟宴上皇帝所賞賜的吃食,而火鍋也因此流行起來,清宮中飲食火鍋的習俗也由宮廷影響到官府以及民間。
在全國範圍內,火鍋這一飲食形式也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域特色鮮明的火鍋如:北派火鍋、廣幫火鍋、貴州酸湯火鍋、雲南野山菌火鍋等。
相較而言,重慶火鍋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甚至顯得稍晚一些,但是就
《80後的回憶恐龍克塞號》 第169章 缽子菜和火鍋(第1/5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