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唐玄宗李隆基 (第1/2頁)
青燈不歸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因此又稱李三郎。他在位時間長達44年(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李隆基的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他的統治 時期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訓。
一、早年經歷與政變登基
出生背景: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此時正值唐朝宮闈多事之秋,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
早年經歷:李隆基生性英 明果斷,多才多藝,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
政變登基: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其父李旦禪位於他,李隆基在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後賜死太平公主, 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二、開元盛世
政治清明:李隆基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李隆基亦能虛懷納諫,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經濟繁榮:李隆基重視農業發展,減輕百姓負擔,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邊疆鞏固: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例如,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三、安史之亂與晚年困境
政治腐敗:李隆基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他寵愛楊貴妃,導致政治腐敗加劇。
安史之亂:由於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場內戰嚴重削弱了唐朝的國力,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退位與去世: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避清聖祖諱,改為元宗),葬於泰陵。
四、文學與音樂造詣
詩文創作:李隆基還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和音樂家。他的詩文作品如《皇太子諸王改名敕》、《幸蜀西至劍門》、《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等,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
音樂貢獻:他精通音律,對唐朝的音樂發展也有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他在位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為唐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位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用人不當等原因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李隆基(唐玄宗)之所以會引發安史之亂,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原因
怠政享樂:在開創“開元盛世”後,李隆基逐漸沉迷於享樂,對朝政的關心減少,導致政治腐敗加劇。他晚年寵幸楊貴妃,重用奸臣如楊國忠,這些行為都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和效率。
用人失誤:李隆基在用人方面存在重大失誤,特別是他對安祿山的認知存在誤差。他過於高估安祿山的忠誠與機智,賦予其過多的權力,包括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使安祿山掌握了龐大的軍事力量。
權力之爭:李隆基在位期間,皇帝與太子之間的權力之爭也加劇了政治動盪。為了制衡太子,他重用安祿山等軍人勢力,這種安排為安祿山的反叛提供了契機。
二、制度原因
行政區劃的弊端:唐朝初期的行政區劃存在問題,州的數量過多而縣的數量相對較少,導致朝廷直接管轄的行政區過多,管理難度加大。此外,監察官員逐漸由臨時派遣轉為常職,監察區向行政區的轉化也加劇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府兵制的崩潰:府兵制是在均田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兵制,但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實施基礎,逐漸崩潰。這導致中央對地方軍隊的控制力減弱,地方節度使逐漸掌握了軍權。
節度使權力的膨脹:唐玄宗時期,為了應對邊疆危機和減輕中央負擔,節度使的權力逐漸膨脹。他們不僅掌握了軍權,還逐漸掌握了財政和行政大權,成
《華夏曆史發展過程》 第6章 唐玄宗李隆基(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