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六百二十章 恐懼 (第1/2頁)

米糕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午,清涼殿內,宇文溫整理完書案上的資料,喝起冰鎮酸梅湯,夏末的天氣炎熱異常,他的心情和外面樹上的知了一般焦躁不安。

冷飲下肚,感覺涼爽不少,宇文看著自己整理好的資料,不知不覺走神。

先前,平章、杞王宇文理提出要立法保護工商業者的正當權益,於是政事堂會議為此進行了辯論,並且投票表決。

表決結果是不透過。

於是宇文理再來第二次,又敗。

接著是第三次。

立法確保工商業者正當權益、並廢除一系列歧視商賈的議案,一直未獲政事堂會議透過,正、反雙方持續了大半個夏天的“拉鋸戰”,一直“打”到現在。

朝野之間,關於這項議案的爭議很大,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少,所以成了整個夏天官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要不是宇文溫為了“捧”諫議院,任由這項議案走程式,並且表態暢所欲言,該議案早就實施了。

現在搞成這樣,原因是宇文溫要身體力行,尊重自己構建的新制度,讓大家都看到他講道理、願意和各方協調的態度。

宇文溫最喜歡和人講道理,哪怕這道理是歪理也無所謂,只是他沒想到已經過了二十年,那幫老頑固的腦子依舊不開竅,這讓他很不爽。

政事堂的投票是不記名投票,所以宇文溫不知道是誰反對,但他不想知道是誰反對。

宇文溫既然選擇“放手”,沒有提前和相關人員打招呼,就是要以理服人,靠制度博弈取勝。

既然現在大家腦子都不開竅,那就繼續講道理。

道理是什麼?

一組組資料,一個個事實,火輪船、火車、電報都已經出現,時代不同了,還抱著“重農抑商”觀念不放的人,遲早要被事實打臉。

宇文溫這半年來仔細研究過“重農抑商”的起源和發展,知道這一觀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戰國時期,因為農業生產水平低下,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這一政策說白了就是為耕戰服務。

戰國時代,秦國商鞅變法,強調重農抑商,讓國民除了耕田就只關注打仗,想要出人頭地,就得靠戰功來換,而要打仗,就得有充足的糧食。

然而“商”的發展,會干擾到秦國的耕戰大計,影響糧食產出,影響軍民立軍功改變命運的決心,所以必須抑制。

極度強調耕戰的秦國笑到最後,雖然秦歷二世而亡,但重農抑商的政策、政治觀點,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宇文溫認為,重農抑商的政策,在“古代”是合適的,因為生產力低下,糧食問題很突出,而且這政策能以較低成本維持朝廷對廣大疆域的統治。

但是,時代不一樣了,蒸汽機出現,生產力快速增強,已經接近脫胎換骨的臨界點。

農業依舊是重中之重,但這種時候再強調抑商、賤商,就是不合時宜。

生產力的高速發展,讓農和商不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沒必要二選一,應該是“全都要”。

重農重商(以實業為主的工商業),兩條腿走路,社會發展才會繼續加速,這點,宇文溫不信如今的朝廷要員看不出來。

那麼,為何宇文理的提案會陷入“拉鋸戰”呢?

宇文溫認為,這是因為恐懼。

人對未知事物,總會有本能的恐懼,所以官員們對於取消“抑商”、“賤商”,商賈大翻身後形成的未知局勢,本能的產生恐懼,然後就是下意識的排斥。

他們無法面對工商業大興後,四書五經上的知識再無法有效治理國家的可能;他們無法面對商賈變成良民後,各種光明正大炫富的排場讓自己相形見絀的可能。

基於對於未知或前途可能一片昏暗的恐懼,讓官員們本能拒絕宇文理的提案,他們不想讓商賈從“牢籠”裡出來。

讓商賈變成平民(地位上),那就意味著商賈有光明正大步入仕途的機會(非科舉途徑),而相比富商,尋常官員如何有財力在疏通人脈的競爭中戰勝對方?

大部分官員都是聰明人,都知道國家離不開工商業,也知道按照現在的情況,工商業大發展利大於弊,但涉及到自身利益,誰都不糊塗。

朝廷可以不抑商(不抑制民間工商業),卻不能不“賤商”(繼續讓商賈在地位上處於卑賤狀態),如此一來,才是官僚們眼中的兩全之策。

然而,不在法律上廢除對商賈的歧視性規定,不在立法上保證商賈的正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配圖》 第六百二十章 恐懼(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