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沙丘裡”。斯蒂芬斯於1837年出版的《阿拉伯人佩特拉區遊記》一書字字句句也都充滿了激情,一舉成為美英兩國的暢銷書。詩人約翰·威廉·貝根因此書詩意大發,即興寫下《佩特拉》一詩,留下了令他流芳百世的詩句:令我震驚的惟有東方大地,玫瑰紅牆見證了整個歷史。電影製片人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與合夥人喬治·路卡斯聯手,實地拍攝了影片《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以截然不同的藝術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佩特拉古城這項傑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嗎?它有一段怎樣的過去呢?歷史學家並沒有將它遺忘。
這座石城是2500年前納巴泰民族鬼斧神工的見證。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約在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佩特拉是他們建造的最引以為豪的安居地。
歷史上的佩特拉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去處: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調集大軍攻城,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於遊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到了公元前4世紀,納巴泰人又充分利用另一地理優勢大獲其利。由於佩特拉地處亞洲和阿拉伯去歐洲的主要商道附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押運著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門前——阿拉伯的香、經波斯灣輸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黃金以及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馬士革、泰爾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場。與此同時,佩特拉還是通往希臘和地中海各地的門戶,接近商道線的納巴泰人得天獨厚,贏利不少。他們有時也採取不法的海盜行徑,但大多數時候是靠收取途經貨物的稅和過路費獲利的。他們有時也為旅客、商隊及牲口做嚮導,提供食物和飲用水等有償服務。當時的佩特拉可算是個文化交流中心。可是,到了2世紀末,交易的中心轉移到幼發拉底河,納巴泰人便逐漸被人淡忘了。公元4世紀,地震毀壞了這座古城,許多人喪生,還有許多人逃離此地。公元636年,古城終被廢棄。從此,佩特拉由生機勃勃的貿易中心變成一座死城,12世紀以後更是如同從人間蒸發掉一樣銷聲匿跡了。
的石頭城佩特拉城之謎(2)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消失了的佩特拉彷彿中了魔鬼的詛咒,接近它的基督徒往往難得生還。1806年,一位名叫尤爾裡奇·西特仁的德國學者裝扮成阿拉伯人穿越奧斯曼領地,從當地的居民口中獲悉了“佩特拉廢墟”的所在地。好奇的西特仁試圖悄悄溜進佩特拉,可是不幸偽裝被識破,慘遭殺害。這是因為統治此地的奧斯曼帝國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幾個世紀以來,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因此,奧斯曼土耳其人以及他們遍佈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們對歐洲人都頗懷戒心。獨身途經穆斯林地帶的基督教徒會很容易被當地人當做奸細,或被驅逐出境,或遭
殺害。
然而,上帝不會讓如此人間奇景長眠下去,終於有一天,一個人將它從昏睡中吻醒。此人就是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歷史將永遠銘記他。
貝克哈特1784年生於瑞士,在德國和英國接受教育並潛心學習阿拉伯語,熱衷於對阿拉伯文明的研究。1809年,他作為“非洲內陸地區研究促進協會”的成員奉命前往非洲親自考察尼日河和尼羅河,以揭開兩河是否同源之謎。這是一個非常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必須要穿越西亞的阿拉伯世界。為此他精心地擬訂了計劃:先去敘利亞,花上幾年時間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語,同時學會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然後前往埃及的開羅,化名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地區的商隊。一路上,他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對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典禮儀式無所不曉,瞭如指掌。淵博的學識使他在旅途中處處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誤把他當成了博學多才的伊斯蘭法學家,若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定會震驚不已。
在從大馬士革去開羅的途中,他聽說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城市竟遭至難以置信的毀滅性破壞,出於對地質學知識的求知慾,一種難以遏制的好奇心驅使他奔向這座自12世紀以來少有或者說根本沒有歐洲人涉足過的城市。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因此試圖達成一個目標,來表示對亞倫(《聖經》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尋找谷地盡頭的亞倫墓。”這裡所說的谷地就是傳說中被群山包圍的佩
《電影遠古世界》 第1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