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費敖�4000多年前的青銅器時代。他們選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爾·馬爾狄赫荒丘,對之進行了連續多年的大規模調查和發掘,結果大喜過望,意外地找到了一座不為人知的王國都城——埃勃拉。
考古隊首先發現了宏偉壯麗的特爾·馬爾狄赫陵墓,接著又發掘出埃勃拉王國的宮殿和神廟。這些建築佈局和諧,技巧精湛,堪稱古代西亞建築藝術的精華,讓人驚歎不已。由於馬爾狄赫荒丘遺址的地層疊壓完好,因而實際上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西亞歷史畫卷。從考古發掘出土的資料來看,約公元前4000年這裡已有原始先民定居,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勃拉已是西亞比較強盛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是以埃勃拉都城為中心聯合附近一些村莊和城鎮而形成的,故有學者稱之為“城邦國家”。據估計,當時埃勃拉都城裡聚居著約3萬居民,整個埃勃拉王國鼎盛時期人口約20~30萬,是古代西亞城邦國家中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
埃勃拉城平面大致呈菱形,最寬處約1000米,闢有4個門,遺址總面積56萬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圓形的衛城,直徑約170米。1973年,考古學家在衛城中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王宮。宮牆高達15米,宮殿鱗次櫛比,千門百戶,結構複雜多變,階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牆和衛城之間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區。197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衛城中發現了王室檔案庫,裡面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文書。主持發掘工作的保羅·馬蒂爾博士驚歎道:“我的第一印象是,我好像看到一個陶土碑牌(泥板文書)的海洋!”
埃勃拉古城重見天日無疑應歸功於考古人員的辛勤努力。1968年,馬蒂爾博士在衛城遺址中發現了一個公元前2000年的無頭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刻著26段楔形文字銘文。在26段文字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銘文,其中寫道:“因為埃勃拉之王和伊斯塔爾女神的緣故,將水槽獻給大神廟。”這裡第一次提到“埃勃拉”,但不能確認其真正的含義。一些考古學家據此推斷:這個衛城是古國的首都所在地。1974年,馬蒂爾博士在王宮裡的一間小房子中,發現了42塊散落在地上的碑牌,有些碑上的楔形文字是蘇美爾語,另外的碑上楔形文字無法辨認。1975年9月,考古隊又發掘出1000多塊這樣的碑牌。9月份的最後一天,考古隊發掘出一個很大的檔案庫(或者說是很大的圖書館),裡面有大量的泥板文字(亦稱“陶土碑牌”,上面刻有楔形文字)。發掘出的楔形文字多刻在石頭和泥板(泥磚)上,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每一筆畫的形狀很像楔形,故稱之為楔形文字。又因為筆畫頗像釘頭或箭頭,故又稱為“釘頭文字”或“箭頭文字”。這些文書不止一次的出現“埃勃拉”一詞,其中有段文字寫道:“人類創始以來,眾王之中沒有人奪取過阿爾馬納和埃勃拉,納加爾之神為堅強的那拉姆·辛拓寬道路,賜予阿爾馬納和埃勃拉,又賜予阿那拉姆、杉樹之山和大海。”那拉姆·辛(公元前2291~前2255年在位)是阿卡德帝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大海指的就是地中海。據此,考古學家欣喜地意識到,他們幸運地發現了消逝數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埃勃拉”。
埃勃拉出土的“楔形文書”為研究埃勃拉古國提供了資料,也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神秘的國度提供了可能。埃勃拉在考古發現之前一直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國度,有關這個王國的各方面情況,幾乎全部來源於楔形文書的記載。馬蒂爾博士對埃勃拉泥板文書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證,提出了許多推測和論斷。他認為,有些泥板文書至晚是寫於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書是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有一部分(約80%)泥板文書上寫著真正的蘇美爾語;另一部分(約20%)泥板文書上寫著一種古老的閃語(西亞塞姆族方言,或稱埃勃拉語)。據此專家們推測,當時的埃勃拉王國可能以蘇美爾語為官方語言,而民間語言仍屬西亞塞姆族語系的一部分,埃勃拉國最古老的居民有可能是塞姆族的一部分。馬蒂爾博士把埃勃拉一部分泥板文書上用蘇美爾文字書寫的塞姆方言,稱之為“埃勃拉語”。後來,他從大量的泥板文書堆中,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翻譯詞典,這部詞典把“埃勃拉語”的詞彙譯成對應的蘇美爾語詞彙。由於發現了這部古老的翻譯詞典,因而為今天學者們研究埃勃拉泥板文書提供了方便。但“埃勃拉語”作為塞姆語的一種,究竟與已知的西亞阿卡德語、阿摩利語、希伯來語有何聯絡,尚是一個待解之謎。埃勃拉泥板文書寫有上千個人
《世界遠古地圖》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