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鹽業 (第1/2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京城因新政風雲變幻之際,
天津府衙內,袁可立仍沉浸書海。
身為鐵面無私的父母官,袁可立履新天津後,日夜奔波,未曾停歇。
新政推行,廢除衛所,府縣新設,官吏招募,民心安撫,流民歸鄉,城池修繕,荒地開墾,新舟打造,事務繁多。
此外,他還得統籌天津、登萊兩地糧草,供遼東轉運使楊嗣昌海運至娘娘宮。更有一樁大事,乃是先帝五子朱由檢,在其門下求學。
時光荏苒,袁可立肩負重擔,箇中艱辛,難以言表。夜已深沉,他仍無眠意。
天津三衛轉制州府,諸多變革需他親手推動。衛所之初,開荒屯田,成效顯著;然時過境遷,弊端漸顯。
他手捧皇恩小冊,審視產業分類,依皇上之策,剖析天津現狀。如今,天津之基,非農業之第一產業,非工業之第二產業,而在航運、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
皇上因地制宜,視天津為京師屏障,宜並重二、三產業,雙管齊下。袁可立心中暗自思量:“此策非孫承宗所授。”孫承宗師承房守仕,深諳儒學,無此遠見。
“陛下身旁,必有高人。”袁可立搖頭感嘆。
“士農工商,國之棟樑。”他喃喃自語,又捧起《管子》研讀。賦閒十數載,他不僅寄情山水,更博覽群書,深知皇上思想受管仲影響深遠。
“招民築港。”袁可立放下小冊,提筆撰寫規劃。天津亟需三到四港,軍用、民用、海港、河港,各司其職。
“長蘆鹽場,能否再解燃眉之急?”他喃喃自語,放下筆,面露愁容。天津地狹人稠,賦稅難支。長蘆鹽場,成了他的錢袋子,時常拆借。
雖有皇命在身,他仍感愧疚。朝廷窘迫,向商人借貸,實屬無奈。
次日清晨,袁可立的借條已至長蘆鹽場,送信者乃熟人——信王朱由檢身邊的大伴王承恩。王承恩忠心耿耿,袁可立深知其為人,心中稍感寬慰。
衛,面臨站隊抉擇。
陸文昭之所以膽敢啟用新人,全因他在薩爾滸之戰後,提著敵酋首級凱旋,憑藉戰功榮升錦衣衛。雖資歷尚淺,卻敢於行事。
而朱由檢的近侍王承恩,自幼陪伴其左右,若調離,萬一五皇子心生異念,王承恩立場難測。
如今宮中,除父皇留下的幾個稚嫩孩童,朱由校已無旁系血親。
朱由校不願冒險,寧願在內書堂挑選新入宮的小太監,也不願從他人身邊挖人。
然而,王承恩頗具才幹,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他平日裡負責天津知府衙門與長蘆鹽場的聯絡。
“袁知府又來索銀了。”
望著王承恩遞來的條子,長蘆鹽場場務太監王力眉頭緊鎖。
半年間,他已為袁可立籌集二十萬兩銀子,足以支撐四千戶京城人家一年的開銷。
為了這筆錢,長蘆鹽場已竭盡全力。
“袁知府欲修繕大直沽碼頭,故有此需。”
袁可立已與王承恩商議,提出備選方案。
“若銀錢不足,出人相助亦可。”
“出人?”
王力聞言,拿起建設條陳細看。
工業化,猶如洪水猛獸。
長蘆鹽場得皇帝御批,擴建曬場,對小作坊打擊沉重。
曬鹽需鉅額投入,如場地清理、曬場建設等,非小作坊所能及。
更關鍵的是用地,唯有朝廷公文,方能佔用萬畝鹽鹼地。
王力麾下有一萬五千餘人的建築隊,皆在內務府備案。
他手指輕敲條陳,轉頭問道:“上月產鹽,盈餘幾何?”
“回乾爹,盈餘四萬餘斤,已被北直隸鹽商預訂。”
小太監連忙答道。
王力點頭,心中盤算本月產鹽。
昔日大明半壁江山,食鹽多賴兩淮鹽場。
如今長蘆鹽場增產,北直隸已無需淮鹽。
“新闢萬畝鹽田,進展如何?五千人何時能建好?”
“最快七月中旬投產,庫房、丁房已近完工,唯溝渠未通。”
王力的乾兒子思索後答道。
王力點頭:“讓趙有柱率一百至兩百營的五千人,助袁知府修繕碼頭。”
“遵命!”
西苑萬壽宮的大殿內,司禮監的太監們正忙得不亦樂乎,猶如蜂群築巢。
“範秉筆,你需再次細審,官吏們的職銜、品級、出身、籍貫,務必確鑿
《大明史上第一權臣》 第147章 鹽業(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