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0章 統計人口 (第1/3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棘手的編纂任務,朱由校終是攻克難關,手中憲綱事類幾經塗改,方得雛形,長舒一口氣,擲筆案頭。

半月苦功,方換得今日之新章。

昔日大明,言官權重難當,其勢如日中天,竟致巡按御史之權無限膨脹,侵吞了按察使之監察疆土,地方紛擾不已。

今,朱由校欲藉此新編憲綱,力挽狂瀾,收歸失權。

“內議何時再啟?”他凝視著心血之作,忽而發問。

“稟皇爺,恰在後日。”

劉時敏應聲而答,皇帝的日程,他自是瞭然於胸。

大朝會已沉寂半年有餘,非國之大事,皇恩不臨。

然,朱由校仿效萬曆遺風,又添新策,不時召六部尚書入西苑,小廷議事,名曰“內議”,以此固權,確保國運不墜。

大明體制之下,皇印一落,國事自轉。

然,君臣之間,若無直面之交流,僅憑司禮監為媒,恐生權宦之訛,致君臣失和,天下難安。

“後日尚可斟酌。”

朱由校點頭,筆走龍蛇,書幾字於箋上,遞給劉時敏,“將此交予六部之首,內議之時,專議此事。”

“遵旨。”

劉時敏領命而去,見皇帝又沉浸於憲綱之中,遂悄然退出御書房。

朱由校輕嘆,變法之路,荊棘滿布,成則國泰民安,敗則身敗名裂,猶如昔日之法王路易十六,自掘墳墓。

與此同時,戶部之內,袁世振與董應舉正就黃冊之事商討。

“城內已計有七十萬丁口?”

袁世振聞言,驚愕之色溢於言表。

董應舉苦笑點頭:“此僅為初步統計,據估算,京城人口或已逼近百萬之眾。”

“竟有此數?”

袁世振難以置信,撓頭沉思,“昔日隆慶,京城不過十五萬戶,七十萬上下。萬曆朝屢有遷民之舉,五十年間,人口何以反增不減?”

董應舉聞袁世振之惑,娓娓道來:“往昔戶籍疏漏,商賈黎庶皆未計入,實乃籍制之弊。陛下廢冗籍,獨留罪籍,而順天府重編黃冊,廣納昔日賤籍,商賈亦入冊中,故人口激增。”

言罷,袁世振豁然開朗,洞悉人口驟增之秘。

此番民籍整合,囊括舊日民、軍、匠三籍,匠籍尤為繁雜,樂戶、灶戶皆列其中,更添商籍之新設,雖開科舉之門徑於商賈子弟,然其戶籍仍遊離於編戶之外,尤大商獨享,小販則飽受欺凌,戶籍飄零,賦稅難覓歸處。

大明戶口,金貴異常,蠻夷為求庇佑,不惜隱匿身份,圖謀大赦之機,換取大明戶籍。今新政之下,徭役歸田,戶口之重,更勝往昔。

袁世振凝視魚鱗冊,其狀如鱗次櫛比,土地之籍,盡載其上,編號、姓名、面積、四至,井然有序,實為朝廷賦稅之基,統治之要。

然黃冊、魚鱗冊若失真,則統治之舟將傾覆矣。

“編戶齊民,刻不容緩,關乎新政之成敗。”

董應舉憂慮道。

言及夏糧徵收,人手匱乏之困頓顯露無遺。

董應舉直言來意,望調遣人手,助順天府清丈田畝,統計人口。

袁世振聞之,輕敲桌面,眉頭緊鎖,人才之缺,遍地皆是。

遂決定攜董應舉赴吏部,共商對策。

至吏部,周應秋聞其來意,沉吟片刻,問道:“董知府所言缺人,是指官吏之缺,還是田畝丈量之人手不足?”

董應舉一時語塞,不解其意。

周應秋解惑道:“陛下改制,官吏合流,官吏之缺,需待科舉選拔,而今秋恩科已近,可待其時。

若為田畝丈量、編戶所需,則可招募臨時文吏,事畢遣散即可。”

董應舉恍然大悟,感激之餘,更請周尚書賜教。

周應秋略一思索,又獻一計,以解其急。

董應舉洗耳恭聽,受益匪淺。

此番對話,猶如後世之臨時工制度,靈活應變,解燃眉之急。

西苑湖畔,炮聲轟鳴,塵煙四起。

一卒揮動紅旗,宣告“五百步”之距。

帝側炮兵,專業精準,速報戰況。

“陛下,可有規律可循?”

朱由校手搭額前,眺望炮火,問向身旁中年士人。

此人乃前順天府丞,今石景廠廠監畢懋康,他沉吟道:“臣經連日試炮,悟得射程奧秘,與火藥之質、量、炮身之斜皆息息相關。而今陛下定火藥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小說》 第120章 統計人口(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