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他人只能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之上。考上大學尚未成才,關鍵得看以後的人生創造。
所以需要奉勸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和一心飛黃騰達的學子們,不要被虛無的光環迷惑了視線。不管是什麼樣的追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位哈佛才子的個案也有其典型意義,他給我們上的這一課也許會讓人清醒些。0507(原載《檢察日報》)
為人才揭去“標籤”
上海市出臺居住證制度兩個月以來,已有1100多名境內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20%的獲證者是專科以下學歷,既有高中學歷的美工,也有中專學歷的演員,更多的是職稱學歷都不高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以前人才引進條例中的“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不再成為限制,人才不再與職稱學歷劃等號。同期,山東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堅決打破了幹部、工人身份界限,符合條件的農民也可報考縣級機關公務員。濟南地區報名首日就有40名農民獲准填寫了應考登記表,三個月後濟南有5位農民考取了國家公務員。
這兩大喜訊昭示了我們社會人才觀念的悄然變革。這和去年以來深圳、杭州等城市出現的“技師身價高於碩士”現象,同樣值得欣喜,耐人尋味。
“人才”這個概念,應該是指內在的東西,而不是表面的學歷、職稱或身份,它主要是指解決實際問題和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這種能力和學歷職稱沒有必然聯絡,它只能在實踐中培養和檢驗,而學歷卻不是在實踐中獲得的。
需要即人才,實用即人才,創造即人才。有人也許會批判這是“實用主義”,可是,不實用的“人才”有什麼價值?即使是隻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那也是一種實用。學歷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價值只能體現在人的行為和創造中。一個人是不是“才”,成沒成“才”,不是看你拿到了多高階多名牌的學歷,而是看你為這個社會做過什麼,創造過什麼,付出過什麼,拿學歷還只是對社會的一種索取。
人才應該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有什麼學歷。也就是說,“能不能”是判斷人才的一個標準。其次,還有個“做不做”的問題,這既是檢驗你到底“能不能”的可靠方式,也是讓你的能力產生實際價值的惟一途徑。一個人即使擁有再高的學歷,若是經不起“能”與“做”這兩個標準的考驗,他的學歷就只是“一紙空文”,他就不是人才。
那些表面的東西只是貼在臉上的“標籤”而已,然而這些“標籤”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誤導。比如高階技術工人在全國都普遍緊缺,這是因為他們學歷不高,社會沒有承認這些人才的地位,沒有給予他們應得的工資待遇。結果就導致了嚴峻的局面,技工奇缺已成為現代製造業發展的瓶頸。
觀念的變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現在依然有人鼓吹學歷至上,依然有人看不慣“高階鉗工身價高於碩士”的事情,指責“有誤導之嫌”。其實這絕不是人為的誤導,而是市場的定價。包括北京在內許多城市都奇缺高階技工,物以稀為貴嘛。真正的人才都稀缺到這份兒上了,那臉上的“標籤”還有什麼不能揭去的?該是還人才以本來面目的時候了。0831(原載《羊城晚報》)
北大、人大還人才本來面目
今年可自主錄取5%新生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將首次向“怪才”、“偏才”敞開校門。作為自主招生五類重點考慮物件之一,“怪才”不要求每門功課都非常好,但在某一方面要特別優秀。
如果真能照此實施,則可以說是高考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變革邁出的實質性一步。雖然這還只是兩所名校的試點工作,但這項舉措透露出來的改革資訊意義深遠。它預示著惟分數論的考試製度將發生變化,人才培養方式將走向多元。
同時,此舉還將引發人才觀念的變革。“偏才”這個片面和相對概念,是在現代教育體制下產生的,古代根本就沒有這一說。雖然也出現了像吳晗、錢鍾書等優秀的“偏才”,但我國現行以分數取人才的教育制度,對這樣的“偏才”、“怪才”實質上是不予承認的。很多這樣的人才甚至奇才,都因不能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被無情地埋沒了。這是非常可惜的,是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也是人才培養和人才觀念的誤區。
如果說近幾年高考科目搖擺不定更偏重於形式上的變化,那麼像公開招“怪才”這樣的改革舉措就更具根本性。真正開始對現行教育體制“傷筋動骨”,進行觸及本質的手術。應該說,這樣的動作是令人鼓舞的,讓人看到了新的動向和希望。實施的難度肯定
《教育能改變社會嗎》 第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