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宜春生活散記·宜春這兩年(6) (第1/1頁)

yhmyzs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宜春生活散記·宜春這兩年(6) 易中生 這個月的14日,挑了30路這樣一路能到宜春城區西部最遠的城市公交,一直乘坐到終點袁河鐵路大橋,想到這裡看看農村的景象,特別是想看看稻子長勢怎樣。 這樣幾十年,儘管一直生活在小城市,離真正的農村也不會超過十里路,但在印象中並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水稻。據說現在水稻一造就可以收穫千斤以上,這與當年我在農村種田時很不一樣,當時的說法是跨綱要,也就是在我們長江以南畝產達到800斤就算達到綱要要求,超過800斤就跨綱要了。為了獲得高產,當時各生產隊還按上級要求組織科研組進行示範耕種,但也就是畝產1000多斤。而到去年,聽我一熟人說,現在畝產兩千斤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所以趁著現在這可接觸到農田並在這夏收前夕實地去看看,也算了結了一個心願。 在公交上就與司機交談,他說,這條線路的主要路段儘管都在城外,但想看到種水稻的農田不容易,主要是種蔬菜等農作物。我想不至於沒有一點吧。上車後,我一雙眼總盯著窗外,確實如司機所說,有的地方有那麼一小塊是花圃,種著苗木,而有的地方是塑膠大棚,種著引進的水果,當然看得多一些的是辣椒豆角茄子這樣常見的蔬菜。一直到下車,也沒有看到稻田。司機提醒我,到袁河大橋上去看看有沒有人釣魚,我向前走了百十米,看到的是河水漫流,並不見釣者蹤影。回到車邊,正有一老者手執鋤頭與司機交談。我只是問了一句,他說,稻田有,但在村那邊。我也沒有多說,要徒步,也起碼三兩裡,只好作罷。 現在農村種植,幾乎都是單打獨幹,沒有形成某一方面的獨特優勢,也就是沒有拳頭產品,使用的耕作技術並沒有與時俱進,特別是這些傳統蔬菜,幾乎沒有任何改進,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哪些沒有多少光澤怪頭怪樣的幾乎就是本地生產的。就是有些外地引進的品種,也沒有大面積種植,還是小打小鬧,所以不管走到農村的哪個角落,很難看看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到過彬江集市,聽到的是15元一條褲子,30元一床被套的推銷。我到過洪江的古廟,一戶人家三個子女都在城裡買了房子,老伴在城裡像趕集一樣到子女家輪流帶小孩,而這家男主人,就在家裡種菜,隔三差五往城裡送菜。我到過去溫湯路邊上的梅花,這裡還真有點農村氣息,成群的鴨子在稻田中覓食。問那油水不錯的土雞怎麼賣,說少於70元一斤不賣。我到過三陽的墟場,有人叫賣外地來的蔬菜,價格不及城區的一半。 如果把農村與城市比作一根擔子上的兩個筺,農村這個筺怎麼都不能與城市這個筺等重。是人才,是資本,是政策?我不知道。農村的出路在哪裡?但我總覺得不應該這樣。 2021.7.28喜歡實事閒說()實事閒說。

《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出處》 宜春生活散記·宜春這兩年(6)(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