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第一章 民國九年

(1)風繼續吹著;細濛濛的雨絲;正淅淅瀝瀝的向大地飄灑著。此是江南上海的一月;雖不至於寒風刺骨;但街上的行人還穿著夾皮襖;或套著厚棉褂;偶而一輛黃包車伕載著客人奔過;還可微微看見嘴前吐出的白氣。此時;一個瘦高個的青年;穿著單薄的秋衫;在寒風中茫然的走著。

彷彿過了許久;那男子嘆了口氣;又彷彿在喃喃自語;“我這是怎麼了;明明是和同學相約春遊去爬山;結果爬到山頂太累了;躺在草地上睡著了;一覺醒來;竟然來到了民國九年的上海。幸虧是新時代的青年;什麼場面沒見過;要不然非瘋了不可”。想起昨天上午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驚覺來到民國;詭異害怕的不行;發了好長時間的呆;肚子餓的不行;才想到怎麼生存這個大問題。萬般無奈;只好去當鋪把那身只穿了兩次的阿迪達司休閒衣給買掉;換了五快大洋;又去舊衣店買了一套二手長衫;花了五角銀子。"我該怎麼辦?"張佑白不斷的問自己;"大約我可以去學校裡面教書;或者去報館裡當編輯;畢竟好歹自己也在一所三流的大學讀了兩年中文系。憑自己讀過的那麼多當代名家的作品;說不定還能把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張佑白想到這裡;挺直了腰桿;大步向此行的目的地蘇河北路走去。

蘇河北路是舊上海有名的棚戶區;弄堂窄窄的;沒有光;潮溼的牆壁滑膩膩的;仔細望去;上面還有一些綠色蘚苔。 這些陰暗潮溼的小巷;就是上海人常說的弄堂。“弄堂”是上海人對里弄的俗稱,“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築。弄堂和弄堂房子其實是上海開埠後的“土特產”,起初外國人只許中國人在租界裡工作,而不允許在租界里居住。後來發現要發揮上海大都市的潛力,僅僅靠那些為數不多的外僑顯然是不行的。於是在19世紀五十年代太平天國運動進入江南,大量富有的中國難民要求移入的情況下,租界當局便順水推舟,將租界向中國居民開放。為了便於管理,就在指定的地塊上興建大批集體住宅。這些房子多為立帖式結構,像兵營一樣聯立成行,對內交通自如,對外只有弄口抵達馬路,弄口設鐵門,可以隨時關閉。在舊時的上海,能住得上弄堂的,至少也是有固定收入者,否則便無法交付每月到期必須繳納的房租與房捐(或稱巡捕捐、綠衣捐)。既然社會是分層次的,弄堂自然也有高中低之別。不同級別的弄堂房子在質量上差別較大,而更重要的差別是地段不同。一般來說,位於閘北、南市的較差,虹口稍微好些,靜安寺路和霞飛路一帶最好。上海舊時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稱謂,“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區的高階住宅區,“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階住宅區,兩隻“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當然;蘇河北路只是屬於比較低階的弄堂。

終於在弄堂的拐角處;張佑白找到了一所小小的房子。房東是一個徐娘半老的女人;黑黑的頭髮;還有著一副好看的瓜子臉。"年輕時一定是個大美人;"張佑白心裡嘀咕著。可是這個時候;也少了獵豔的心情。當衣服換來的五快大洋,還剩下四快多,交了兩快錢的房租,還有兩快多錢。雖然這個時候的物價不是特別的高,可這兩快多錢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個禮拜。以前看別人穿越風風光光,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打下諾大的江山,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的離譜。既不會高深的武功,也沒有重生到一個有錢有勢的家族,又於這個社會有著歷史的隔膜,只憑著零零散散的記憶,想要混下去真是太難了。

張佑白所住的房子,就在靠樓梯口的二樓,樓層之間真是矮小得可憐,進進出出都要低著頭才可方便前行,裡面僅能容下一張床的空間,沒有桌椅,所幸床的盡頭有一個小小的窗子,能夠看到外面弄堂裡的風光。“也許,在某一個江南的早晨,還可以領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照賣杏花的意境”,張佑白在心裡不斷的安慰自己。

在這所三層的小樓裡面,住者十幾戶人家,在張佑白住的小房子的左邊,住者一對年老的夫婦和他們的一個十七八歲的兒子,老夫婦由於常年的勞作,已經拖跨了身體,只能靠他們的小兒子維持一家的生計。在右邊則住者一對姐妹,都在紡織廠做工,每天都來去匆匆,看到張佑白住進來的時候,也只是點了一下頭,就匆忙離去。一整天沒有閤眼的張佑白,早已又困又乏,躺倒床上,不一會就已經混昏睡去。那皺起的眉頭,閉著的眼睛似忽在思索,此時的民國到底是怎樣的情形?南美洲亞馬遜森林的一隻小蝴蝶的振翅高飛,是否會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掀起滔天

《民國風雲袁克炆穿越小說免費閱讀》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