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 言
一本書的悖論
由於誦讀困難症的困擾,我從來不喜歡閱讀。孩提時代,我常常把時間花在閱讀火車時刻表,而不是古典名著上。我也很喜歡把歐洲的一個個偏遠小鎮,在腦海中完美地聯成一張網。因為這種癖好,我對歐洲地理瞭如指掌。
30年後,作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我發現自己身處全美一場激烈爭論的中心,這一爭論的焦點是該不該把大學研究出來的技術,轉讓給外國公司。我很快就應邀參加了兩次產業和政府間會議,一次在佛羅里達(Florida),另一次則是在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兩次會議中,會場的飲料都是一公升玻璃瓶裝的愛維養(Avian)礦泉水。和其他與會者不同的是,由於自幼勤讀火車時刻表,我非常清楚愛維養的地理位置於法國的愛維養距離大西洋超過500英里。因此這些厚重的玻璃瓶必須穿越1/3的歐洲大陸,再橫渡大西洋,才能到達我們手中。而假如開會地點在加州,玻璃瓶還得再跋涉3000英里的路程。
於是,我們一方面熱烈討論如何保護美國電腦工業和電子科技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卻連這種在美國本土舉行的會議中,都沒有辦法供應美國出產的飲用水。
今天,在我眼裡,這個愛維養礦泉水的故事並不代表法、美之間的礦泉水之爭,而是說明了原子(atom)與位元(bit)之間的根本差異。
傳統的世界貿易由原子之間的交換組成。以愛維養礦泉水為例,我們用緩慢、辛苦而昂貴的方式,耗費很長時間,把大量笨重而缺乏生氣的“質量”(mass)—也就是“原子”—運送到千里之外。經過海關的時候,你需要申報的是原子而不是位元。即使是採用數字錄音方式製作的音樂,都以塑膠光碟(CD,pactdisc)的形式發行,無論在包裝、運送還是庫存上的成本,都相當可觀。
這一切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過去,大部分的資訊都經過人的緩慢處理,以書籍、雜誌、報紙和錄影帶的形式呈現;而這,很快將被即時而廉價的電子資料傳輸所取代。這種傳輸將以光速來進行。在新的形式中,資訊將成為舉世共享的資源。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曾推動了圖書館概念的發展,主張人民有權免費查閱圖書資料。但是這位美國開國元勳絕對料想不到,200年後,2000萬人居然可以憑藉電子手段進入數字圖書館,免費從那裡擷取資料。
從原子到位元的飛躍已是勢不可當、無法逆轉。
奔向臨界點
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在今天?因為變革是呈指數發展的棗昨天的小小差異,可能會導致明日突發的劇變。
孩提時,你有沒有解過這樣一道算術題—假設你工作一個月,第一天掙一分錢,此後每天掙的錢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最後能掙多少錢?假如你從新年的第一大起開始實施這個美妙的掙錢方案,到了1月份的最後一天,你在這一大掙的錢會超過1000萬元。算術題的這一部分大多數人都還記得,但大家沒有認識到的是,採取這種工資結構以後,假如1月短少了3天(就好像2月的情況),那麼到了月底的那一天,你只能掙到130萬元。換句話說,你在整個2月的累積收入大約是260萬元,遠遠不如有31天的1月所賺到的2100萬元。也就是說,當事物呈指數增長的時候,最後3天的意義非比尋常。
而在電腦和數字通訊的發展上,我們正在逐步接近這最後的3天!電腦正以同樣的指數增長形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35%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腦,而且,一半的青少年,家裡有個人電腦。據估計,3000萬人加入了網際網路絡(1nternet);1994年全球賣出的新電腦中,65%進入了家庭;今年將要賣出的新電腦中,90%將帶有調變解調器或光碟驅動器(CD一ROMdrive)。這些數字還不包括1995年每輛汽車上平均安裝的50個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或是那些在你的烤箱、恆溫器、電話應答系統。鐳射唱機和問候卡中的微處理器。假如你覺得我說的數字有誤,敬請稍安勿躁。
生存的新定義
這些數字增長的速度十分驚人。一種用來瀏覽網際網路絡的電腦程式Mosaic在1993年2月到12月之間,每週的使用增長率都超過11%。使用網際網路絡的人每月增加10%。如果照這個速度持續發展的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到2003年整個網際網路絡的用
《意味著》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