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古今天橋 (第1/2頁)
紅色水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近傍晚,有人推門進來。
胡炎以為是接孩子的王慧回來了,誰承想,先回來的竟然是郭德剛。
此刻的他,臉上帶著些疲憊,但清早的憔悴已然不見。
不消說,指定是在津城的新節目,錄製得很順利。
“郭老師,新節目定檔了?”胡炎站起來笑問道。
果然,郭德剛臉上的笑意更明顯:“師叔,您坐著,今天晚上九點半首播!”
胡炎一愣:“今天就播,您不是今天才錄的嗎?”
他對綜藝的門道可熟悉得很,混半輩子了都。
這速度,從沒聽說過,換華夏基建來都搞不定!
郭德剛換完鞋,在沙發上坐下:“不是,之前已經錄過一期,今天錄的是第二期。”
胡炎遞上一杯熱茶,點點頭。
是了,這就說得通了。
不過,就這一句話,還讓他聽出了不同的味道。
胡炎笑道:“看來津城臺對您這檔節目,還是很重視的,合同很穩。”
一般新的綜藝節目,都是錄一期試播,看效果好壞再決定後面的安排。
很少有一期未播,直接錄上好幾期的,因為做綜藝是真燒錢吶。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電視臺對節目非常看好,鐵了心要把它打造成爆款。
“嗯,我的感覺也挺好,人家挺重視!”郭德剛下意識的點頭,旋即反應過來,“原來師叔也懂裡面的門道?”
胡炎一愣,媽呀,說漏嘴了。
“懂一點,有一回實在沒錢吃飯,就跑到一個節目組去當臨時工掙盒飯吃,所以學了點皮毛。”
郭德剛聽聞,深信不已,還感嘆道:“是呀,跑江湖確實不容易,我早些年也沒錢吃飯,跑去跟人唱戲。”
胡炎突然發現,原來大笨蛋和聰明人,竟然也有共通點。
那就是自己會找補。
比如之前的燒餅,比如此刻的郭德剛。
會找補,蠻好,蠻好的!
……
……
所有娛樂行業,都屬於服務業。
相聲行不例外,德芸社更不例外。
商演另說,園子裡的演出,從週二排到週日,週一反倒可以休息。
至於雙休什麼的,想太多了。
在夢裡應該可以,休七天,然後每天二十四小時,隨便你,眼睛一閉不睜都成。
難得悠閒的時光裡,找人喝酒打屁、逛街置辦東西、找姑娘談朋友、探父母盡孝心,反正各有各的忙。
週一一過,眾人收心,該幹活嘍。
次日中午。
天橋德芸社門口。
一身白衣,乾淨利索的胡炎,拎著自己的黑色皮箱,在人來人往中快站成了一尊雕塑。
他今天是一個人坐公交車過來的,因為郭德剛和王慧一早便沒在家。
德芸社現在攤子鋪得不小,當家主事的倆口子能有閒?
昨天,所有人都能歇,郭德剛還得跑津城去錄節目。
想享福,就得先受苦,這世道很公平。
好在,胡炎不是矯情的人。
看書,喝茶,練功,半晌午早早吃過午飯出門。
公交車是慢,但不還可以看看燕京久違的風景麼?
從天橋公交站牌過來,他更是走走停停,左看右瞧。
天橋的得名,是明朝嘉靖皇帝為了方便祭祀,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漢白玉拱橋,天子走的橋,所以叫“天橋”。
後來歷經風雨,橋沒了,名字倒是一直叫著,所以也有“天橋有天無橋”的說法。
而老燕京口中的天橋,跟橋沒多大關係,主要是因為這裡能看雜耍玩意兒。
當然,起初也不繁華,直到有位財東在這裡搭了個茶棚,供人歇腳。
賺了些錢後,又把茶棚擴建成茶館,取名叫“福海居”。
只是因為掌櫃的姓王行八,大家更喜歡叫它“王八茶館”。
茶館落成,除了歇腳的苦力巴,連遛狗架鳥的閒人也多了,各色江湖藝人追逐人氣討生活,也開始在周邊撂明地。
藝人本身也是最能聚攏人氣的存在,又吸引了大量觀眾往這裡湊,天橋最終響了名號。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不但在燕京有名,甚至在全國都聲名赫赫。
燕京天橋、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廟、魔都
《德雲小師爺小說》 第二十一章 古今天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