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留三去一 (第1/2頁)
韭菜東南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這個泱泱大國的鹽稅都還是按人頭收稅,直到一個叫範時崇的梅州巡撫發現了其中奧妙,向乾隆進言,才從人口派鹽稅收改為按斤兩派鹽稅。如此一改,鹽稅大增,單梅縣一地的鹽稅就由幾百兩銀子猛增到七千四百兩。
“第三,嚴格產地管理,從源頭掐死私鹽的泛濫。對灶戶施行保甲制,十戶為一甲,百戶為一保,相互監督,如果有一戶販賣私鹽,而其他九戶沒有舉報,或者沒有察覺,一律同罪,杖八十,流放三千里,嚴重者,斬!”
灶戶,明朝設灶專門煎鹽的百姓,朝廷從灶戶手中收鹽,加稅後賣給鹽商,市面上的私鹽,大部分都是從灶戶手中流出來的。
“第四,私鹽一旦嚴格管理,那些灶戶的生活必然受到影響,如果朝廷不照顧他們,食鹽生產就會遲滯,因此兒臣以為,應適當提高灶戶待遇,讓他們不用販賣私鹽,也可以衣食溫飽,兒臣提議,每斤鹽稅可提高一文,其中一半歸朝廷,一半歸灶戶,雙管齊下,私鹽氾濫的局面,必然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如果說,當朱慈烺開口說要改革鹽政時,殿中的老臣大部分都是惶恐不安,擔心太子爺亂改鹽政,會攪的天下大亂,一個個憂心忡忡,但是當朱慈烺把鹽政改革的四策說完,老臣們相互一看,眼睛卻都是一亮--這四策裡,除了第一策影響巨大,可能會造成社會動盪之外,其餘三策,無一不是治國良策,尤其是第三策的保甲制度,執行的好,也許可以徹底解決私鹽氾濫的局面。
私鹽只所以氾濫,一來價錢低,百姓願意購買,二來,朝廷人手有限,不可能每個灶戶都派人監督,因此無法遏制私鹽從產地流出,但如果保甲制度一施行,灶戶之間相互監督,這一難題立刻就迎刃而解了。
“妙啊!”
有大臣高聲讚歎。
還是兵部左侍郎吳甡。
這個早朝,他已經稱讚皇太子好幾次了。
其他朝臣大部分也都是點頭。
崇禎眼有興奮,目光看向周延儒:“內閣什麼意思?”
周延儒拱手:“老臣以為……”
“都別跪著了,起來吧。”
崇禎揮手打斷他的話。
“謝皇上。”
滿朝文武嘩啦啦都站了起來,剛才這一跪,足足十分鐘,可憐這些六七十歲的老頭,一個個都跪的膝蓋痠麻了。
“老臣以為,殿下的鹽稅改革之策,除了第一策之外,其他三策都甚好,著戶部準備一下,下半年就可以執行。”周延儒說。
“臣也這麼認為,後三策甚好。”陳演也贊同。
兩人帶頭,殿中眾臣都是贊同,還有人拍朱慈烺的馬屁:“太子殿下智謀深遠,天縱英明,老臣深為佩服。”
“後三策甚好,那意思是說,第一策不好了?但不知不好在哪裡?”一片讚頌之中,卻有一人冷言冷語。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是吳甡。
吳甡所問的,正是他想問的。
鹽政四策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第一策,如果第一策不執行,鹽商鹽幫壟斷的地位不改變,鹽政改革就不可能成功,最多隻是緩解。
內閣四臣卻都不理會吳甡,吳甡只是一個兵部侍郎,官小位低,性子又桀驁,在官場裡沒有人緣,周延儒陳演都是老謀深算之人,才不會在皇上面前,跟屬下爭辯呢,但吳甡的疑問殿中的人都聽到了,所以必須向皇上和太子解釋。
於是周延儒向崇禎行禮說道:“陛下,太子殿下的第一策並不是不好,而且現在還不適合施行。”
“說說理由。”崇禎面無表情。
朱慈烺卻隱隱已經猜到周延儒要說什麼了。
周延儒向朱慈烺一行禮:“殿下可知,被朝廷准許,專賣食鹽的鹽商和鹽店有多少嗎?”
“請周老先生大人指教。”朱慈烺回了一禮。
周延儒看一眼陳演。
陳演是戶部尚書,立刻回答:“被朝廷特許的鹽商,全國共有兩千二百六十一人,鹽店有十萬三千五十六家,全國有組織的鹽幫有晉商,徽商,山東也有,不過都只是稱呼,並沒有被朝廷認可。”
怪不得鹽價如此高呢,原來全國竟然有這麼多的盤剝者。
“殿下,不說鹽幫和鹽商,只這十萬多家的鹽店,就關係著多少人的身家性命?一旦朝廷取消特許,他們沒有了生活來源,豈不立刻就要鬧事?”周延儒語重心長,一副老成謀國的樣子。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鹽店
《崇禎十五年TXT校對下載》 第38章 留三去一(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