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我們想從這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又想瞻仰阿彌陀佛的丰采,我們就必須知道什麼是淨土,什麼是阿彌陀佛。有了正確的認識,修行起來才不致演出認賊作父的笑話,也才不會走錯了路而人於魔道。就好比我們要尋找一位自幼失散的親人,雖然難免記憶模糊,但是至少要有個大概的輪廓,否則茫茫人誨中,何處覓得?這一步和禪有密切的關聯,和撣宗裡“唸佛的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主人公何在?”等認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所謂“不見本性,修行無益。”不但是禪門的圭桌,同樣也是淨土的準則。對這一層有所體認後,對修行的要領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沒個訊息。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必須對我們“曰用而不知”的心有個進一步的瞭解。穿衣吃飯是這顆心,成佛作祖也是這顆心,它能下地獄,它能昇天堂,它能出凡人聖,它能化腐朽為神奇。這一步除了禪理外,還必須深通唯識。雖說唯·識是後期·佛學,但它卻是作工夫的絕妙指標,沒有了它而想證果有成,真可說是難之又難了。因此,以無相為宗、無門為門的禪宗也要以楞伽經印心,當然淨土宗同樣也少不了唯識的助陣。

為什麼唯識如此重要?簡單說,佛法是要人成佛,至於人所以能夠修成佛就在於人“心”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於佛,也就在於“人心”有別於‘‘佛心”。同樣的心,為什麼會有凡(人)聖(佛)的不同,怎麼樣才能超凡入聖,轉人心為佛心?

唯識就針對這顆神秘的心作了種種現象、功用、實質、轉化等多方面的精細探討。唯識把我們凡夫千變萬化的心稱為“識”,把‘‘識’’又分成八大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至於如來那顆變而不變的心王則別稱為般若,為菩提,為涅架,又名“大圓鏡智”。

譬如參禪的有時參到了無何有之鄉,唸佛的有時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號都提不起,觀想的有時把佛像觀得清清楚楚,乃至於觀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儘管以上這種定境持續上好幾天,甚至於吃飯、睡覺,都仍然處在這種定境中,但必須要知道工夫到了這一步,也還是沒有脫離意識的圈子。

我們如何從這種意識的境界超越到本體的天地,如何再進而發揮它的功用,以致於旋乾轉坤(學禪的與主人翁合而為一,修淨土的立地證淨)。有趣而耐人尋味的是這關鍵仍在於意識,“轉其名而不轉其實”(參考下節《觀想和唸佛》以及後面對“正受”的註解),就是六祖對轉識成智這步神功所作的簡單而又明瞭的註解。多少有志於此道的學者對著《六祖壇經》,都只注意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些花邊小語,至於工夫上的座右銘卻往往一掃而過,真使人不禁有“曲高和寡”之嘆了。

如果不通唯識的學理,不在意識上下番踏踏實實的靜定工夫,則不僅大乘門中沒有我們立足之地,就連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免費TXT小說下載

觀想和唸佛

非常簡要地介紹過淨土和禪宗、唯識的關聯後,讓我們看看觀無量壽佛經的主旨。

淨土三經中的其餘二經都是以“執持名號’’為主。也就是平常人所謂的“唸佛”法門。至於這部“觀無量壽佛經”則以“觀想”佛像、佛土為入門法則,其實這也是一種“唸佛法門,但是一般人們對“唸佛”、“觀想”都沒有透徹的瞭解.所以就莫名其妙地認為阿彌陀經的“唸佛’’簡而易行,觀無量壽佛經的“觀想”繁而難入。

為什麼“現想,”也就是“唸佛”?下面將就經文裡的觀想法門陸續加以解說。

這部經裡介紹了十六種觀想的方法,所以也有別稱為(十六觀經》。

提到“觀”字常會被人誤以為是用眼睛看,其實這裡的觀是指用心眼看,也就是在第六意識中呈現出影像。所以唐代以後在‘觀”字下加一個“想”字,就成了“觀想”。

我們舉個最淺近的例子,一個導演在安排一場戲劇之前,或者一個畫家在揮毫一幅作品之前,腦海中已經浮現丁一個意象,一種構想,這種情形可以說是一種最初步的觀想境界。

通常我們只要一提到某位最鐘意的電影明星,或者自己最懷念的親人,腦海中即刻就會盪漾出他們的音容。但是,要我們觀想菩薩們的慈顏,胸中卻空空如也。

這是什麼道理?—想之下,原來是從未見過菩薩的模樣,難怪觀想不出來了。這種唯物觀點的論調當然也言之成理,不過佛法唯心的觀點卻不

《定慧初修mobi》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