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蟪祭胄睦氳隆S繞涫竊詼源�猜簧降奈侍饃希�罟�也壞�荒苡行У乜刂疲�炊�撇ㄖ�劍�帳姑�薌せ�攪瞬豢墒帳暗牡夭健?梢運擔�罟�乙皇執偈沽稅彩分�業謀�ⅰ�

“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佚上晏駕,然後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祿山由是決意遽反。”《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七·唐紀三十三》司馬光認為,安祿山感激玄宗恩德,本來是要等玄宗死了以後再動手,然而由於楊國忠興風作浪,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加快了天寶之亂的爆發。

而這一切,歸根溯源則要追到楊玉環身上。後代史家指出:“天寶之季,嬖倖傾國,爵以情授,賞以寵加,綱紀始壞矣。”(《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七·陸贄傳》)

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往往是一個起因。正是因為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使國家大權旁落,漁陽鼙鼓動地來。大唐帝國從此急轉直下,盛衰易勢,迅速地走向沒落。可以說,楊玉環的溫柔鄉直接導致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劇變。這場劇變,成為唐朝由極盛走向極衰的轉折點,從而也成為唐帝國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中國就開始了長期的向衰。之後雖然有短暫的武功強盛或疆土擴大,但與盛唐卻是不可比擬的。而玄宗對楊貴妃的招致不幸和災禍的感情則成為中國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劇主題,無數詩詞、小說和戲劇爭相演繹。

一 安祿山的發跡(1)

安祿山,營州柳城(治龍城,今遼寧朝陽)雜胡,小名扎犖山。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裡。他母親後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

安祿山隨其母到突厥部落不久,該部落發生內訌,部眾四散逃生。安祿山與其繼父哥哥的兒子安思順一起逃到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先經營小生意,因懂得6種民族語言,很快就當上了互市牙郎(貿易居間人)。任互市牙郎期間,安祿山既善於處理各種糾紛,又敢於同當時惡少爭鬥,因此不久就以勇敢善鬥聞名於幽州。同時擔任互市牙郎的還有安祿山的同鄉和好友窣幹,窣幹日後改名為史思明。不久,二人覺得擔任互市牙郎沒有什麼前途,便一起投軍效力於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擔任捉生將。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才算正式加入了大唐軍隊的編制,開始食君俸祿。這個時候,連他自己也想不到,20年後,他會將大唐帝國攪得天翻地覆。

在任捉生將期間,安祿山經常帶領輕騎兵襲擊與唐王朝為敵的契丹人。因為熟悉邊境一帶的山川地形,安祿山經常能立奇功。他曾經率手下三、五名騎兵出去活捉契丹人數十名而回。節度使張守珪對此大為驚奇,此後對他另眼相看。加上安祿山狡黠奸詐,善於揣度人心,張守珪青睞有加,便收他為養子,以軍功加官為左騎衛將軍,擔任平盧討擊使。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三月,奚和契丹反叛,張守珪派安祿山###。“祿山恃勇輕進”,結果中了奚、契丹人的埋伏,被打得全軍覆沒,安祿山隻身單騎逃回幽州。張守珪依軍法要處斬安祿山。臨刑前,安祿山大呼道:“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祿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張守珪性情慷慨,亦愛惜安祿山驍勇。只是軍令如山,沉吟下就寫了一紙呈文,將其解送長安,任由朝廷處置。張守珪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保住安祿山的性命。因為這時候的大唐天子非但不昏聵,反而被廣泛認同是位出類拔萃的統治者,態度親切,體貼臣屬。

安祿山被押送到京師後,先遇上了當時的中書令(宰相)張九齡。早在3年前,張守珪派安祿山入朝奏事,張九齡就對安祿山印象不佳,認為他有反相,曾經對侍中裴光庭說;“將來亂幽州者,必定是這個胡人。”此時既然有機會除掉隱患,張九齡自然不會放過,便在張守珪的奏文上批道:“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批示按軍法處斬。

然而,事情果然如張守珪所料:玄宗看了張守珪的呈文後,認為安祿山是個少有的人才,應該赦免,讓他帶罪立功,所以只是下令免去安祿山的官職,作為一般計程車卒在軍前效力,“以白衣將領”。張九齡又上奏說:“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堅持請求殺掉安祿山。玄宗說:“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

《中國歷史17到18世紀重大事件》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