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時,不但不管事,還整日以與將官賭博、飲酒、彈琴為樂,而普通士兵卻連飯都吃不飽。玄宗派人慰勞軍隊時,士兵反映缺少衣服,玄宗特意做了10萬戰袍賜予軍隊,但哥舒翰卻壓住不發,以至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征戰,卻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自然心中充滿怨恨,由此導致了上下離心。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哥舒翰統兵“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有威無恩,正是哥舒翰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 潼關內訌(5)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關、與楊國忠明爭暗鬥的這段時間,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於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當地百姓的無比憤怒,大失人心。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等率軍民奮起抗擊叛軍,河北多郡相繼響應。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先後率軍出井陘,入河北,在九門、嘉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南下又被張巡、魯炅阻於雍丘和南陽。安祿山前進不得,後方又受到威脅,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撤回范陽。戰爭形勢出現了明顯有利於唐軍的轉機。
這期間,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曾向玄宗建議:發兵北取范陽,迫使潼關、洛陽一帶的叛軍主力回師援救范陽,以減輕潼關叛軍重兵臨關的巨大壓力。這是非常高明的戰略,能夠唐軍使實現轉守為攻。但玄宗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郭子儀的建議。
自從安祿山叛亂開始的一剎那,玄宗便開始一杆子打死地不相信手握重兵的將領,這就是他為什麼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根本原因。之所以重用哥舒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哥舒翰有多麼能幹,有多大的威名,而是因為哥舒翰是安祿山的死對頭,他絕對不會轉身跟安祿山聯合。對人事的任命竟然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足以證明玄宗本人完全失去了盛唐時期的英銳。而郭子儀本人後來的幾經沉浮,也充分說明皇帝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生怕統兵的將領們兵權和功勞太大,以致出現第二個安祿山。這也直接導致了唐朝廷開始任用宦官來執掌兵權,成為後來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哥舒翰在潼關始終採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於潼關之下。叛軍主力徘徊潼關於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西進一步,成為令人難堪的膠著狀態。哥舒翰擔心玄宗怪他不肯出戰,之前多次向玄宗上言,強調自己固守的策略:“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
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4000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於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不為所動。他心中非常清楚,儘管他手握所謂的20萬大軍,但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人多而不精,且全無鬥志,所以他堅持閉城。但哥舒翰忘記了,在他背後,還有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在盯著他,正尋找機會除掉他。
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玄宗接到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的情報,此時滿朝文武正為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大捷而興奮,玄宗樂觀地估計了戰局,求勝心切,下令哥舒翰轉守為攻,立即出兵,收復陝郡、洛陽一帶。為此,玄宗還特意卜了一卦,卦相顯示說:“賊無備,可圖也”。
哥舒翰聞訊大驚,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兵事,現在公開叛唐,欲攻長安,不可能不設防。一定是用羸弱之兵來引誘我們,如果出兵,正中其計。再說叛軍遠來,利在速戰,我軍據險扼之,利在堅守。何況叛軍殘虐,失去人心,兵勢日蹙,將有內變,那時乘機攻擊,可不戰而勝。現在諸道兵還未集,形勢對我們並不十分有利,應該緩以待之。”
從奏表上看,哥舒翰與當初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守潼關時的觀點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主張堅守潼關,然後派朔方軍北取范陽,佔領叛軍老巢,促使叛軍內部潰散,這一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策略在當時是切實可行的。
不僅是哥舒翰,就連身處河東前線的朔方軍主將郭子儀、李光弼也持相同的觀點。二人在奏書中說:“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哥舒翰傳》)主張派大軍直搗安祿山老巢範
《中國歷史17到18世紀重大事件》 第1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