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裕�幸階釙康韉囊桓齟示褪恰笆柰ň�紜薄T諼頤僑頌迥謨�12條正經,8條奇經,氣血執行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不定在哪個地方就淤滯了。一般來說,淤滯的地方按壓會疼痛,這也就是中醫說的“痛則不通”。這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這些痛點上以按摩的手法輕輕揉按,揉到不痛了,問題也就解決了,這就是“通則不痛”。身體的每一個問題都會反應在經絡上,哪裡出了問題,就在對應的經絡

上敲敲揉揉,找到痛點,揉到不痛了問題也就解決了。但是,這些痛點如果不按、不理會的話,我們一般是感受不到的(除非淤滯到一定程度)。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跟我們的身體“對話”,洗澡時、睡覺前,在身上多捏捏、多按按,這就好像公司的高層管理一樣,沒事要多去公司的各個部門走走,這樣才能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掉,免得留下後患。不過,凡事要因時因事而異,我們不可能同時走遍三山五嶽,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照顧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以,當心情鬱結的時候,要想著可能肝經有淤滯;一頓不小心吃多了,或者油膩了,飯後兩小時想著推推脾經;工作累了,壓力大了,晚上想著好好地揉揉心包經……就像對待自己的愛人一樣,讓他(她)操勞了一段時間,總得想辦法好好慰勞一下才好。這樣,身體才會心甘情願地為我們服務。見上頁圖。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問題總會層出不窮,而生活就是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要想一下子解決掉所有的問題,一勞永逸,是懶惰者的想法。經絡就和生活一樣,需要一條一條去疏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

五臟藏五神,吃飯就是給我們的“五臟神”祭獻供品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黃帝內經?靈樞?本髒》

有一次參加一個學術座談會,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有人起身說道:“談了這麼久,也該歇歇了,咱們找個地方祭祭五臟廟吧”。當時沒聽懂。後來才知道,當地方言喜歡把吃飯叫做“祭五臟廟”。這個詞很新鮮,我反覆咀嚼之下,不禁啞然失笑,中醫很多深奧的東西被老百姓用通俗俚語說出來之後,便顯得格外生動有趣起來。《靈樞?天年篇》當中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思是說只有形神兼備時,“人”才能成為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這裡的形就是五臟:心、肝、肺、脾、腎,而神則是指五臟當中所藏的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神、魂、魄、意、志,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志。五志,也就是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物質基礎,即精氣,而精氣是貯藏在五臟當中的。精氣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來,所以,當人不吃飯,氣血供給不足的時候,神就會離開自己的“宮殿”去“覓食”,神是五臟的主帥,它一旦離開,必然會引發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中國人一再強調“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在給我們的“五臟神”祭獻貢品。五臟藏五神,心、肝、肺、脾、腎五臟當中分別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氣血不足會導致“五臟神”出位,“五臟神”出位會表現在我們的性格上,如有的人經不起刺激,稍微刺激一下就怒不可遏,這樣的人很明顯是肝血陰虛,肝陽亢盛;而工作過於勞累的人,經常會感到腰痠耳鳴,記憶力下降,連思維都會遲鈍很多,這往往是脾和腎的氣血供養不足導致的……這在一方面提示我們,如果最近情緒和往常不一樣的話,一定要及時反省一下,是不是對哪位“神”的照顧不到位,趕緊調整一下,好好去“祭拜”一下我們身體的“五神廟”,以求身體健康,生活平安。當然了,神是由五臟中的精氣昇華而來的,但不僅僅受氣血的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閱歷以及生活環境都會左右他的“神”。同樣一件事情,在甲看來,無傷大雅,但在乙看來,卻是氣憤不止,這樣也會傷害我們的五臟。見上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很強調修身養性,將其放在一個至高點上,《黃帝內經》中更是一開篇就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後面的文章當中也反覆強調“神安則延壽,神去則形散”,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思慮太多,那樣會傷害身體,因為神雖然是在形的基礎上產生,但對形有主宰作用。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真正保證身體健康,除了從飲食、運動等方面來保證氣血供應,讓“五臟神”不出位之外,也要在生活中多加修煉,提升自己的胸襟和氣度,儘可能地讓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為小事而引起情緒上的波動。

六淫傷形,七情傷神,神傷才是身體真正的剋星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

《養生就是養心最經典的名人名句》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