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頁)
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秸庵腫誚袒�顧諄�慕裎木�А!堵酆狻分校�侗湫欏貳ⅰ兌煨欏貳ⅰ陡P欏貳ⅰ痘魴欏貳ⅰ逗�隆貳ⅰ侗潿�分釔���辛頌煜笪錆蠐餚死嗌緇嵯嗷ジ杏Φ乃枷耄�庹�塹筆憊俜窖�檔暮誦模弧端牢薄貳ⅰ都脫�貳ⅰ抖┕懟貳ⅰ賭閹輟分釔���辛聳浪椎拿孕擰K�穆壑し椒ǎ�饕�鍬櫱寫罅康納�畛J督�脅悴閫平�穆嘸�評恚�苑⒀錮硇裕�髕蒲��蘧蕕拿孕擰>僖桓讎�小叭擻興�拊蛩啦活�俊鋇睦�櫻�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志士則恨義事未立,學士則恨問多不及,農夫則恨耕未蓄谷,商人則恨貨財未殖,仕者則恨官位未極,勇者則恨材未優。天下各有所欲乎?然而各有所恨!必以目不瞑者為有所恨,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死偽》)
王充的論述,就是這樣簡樸而明快的。他的文章風格,也是平易流暢,毫無修飾。
《論衡》中有許多地方談到作者對文章的看法,在文學批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王充評價文章的出發點,是傳統儒學的經世致用思想;他提出的文章標準,主要是學術論文的標準。所以他強調文章要有勸善懲惡的實用性,要有真實可信的內容,語言要同口語一致而明白易曉,否定誇張、虛構、想象,反對模擬。從學術論文來說,這樣要求大致上不錯。但當他拿這種標準來衡量文學作品時,有些地方還說得通,不少地方又顯得很片面。他不但完全否定神話傳說、民間“短書小說”的價值,對辭賦也多有苛責。如批評司馬相如、揚雄“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於彌為崇實之化”(《定賢》)。然而辭賦本來不是用來“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的東西,又豈能以此來否定它呢?
嚴格說來,《論衡》在中國思想史上,並不是一部深刻的論著;它的文章雖有平易流暢之長,卻顯然是缺乏文采的;它的文學批評,由於不能把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加以區別對待,也有不利於文學發展的地方。那麼,在文學史上,它究竟有何意義呢?
首先應該說,東漢王朝那種妖妄荒誕的統治學說,並不需要深刻的哲學思辨來對付。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氣,是清楚明白、具有說服力的批判,是尖銳而堅決的抗爭。《論衡》正是這樣適時的著作。沒有理性精神的復甦,沒有對官方學說的懷疑和唾棄,正處於衰微的文學是很難找到出路的,《論衡》又正是起到了喚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僅預示了思想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同樣也預示了文學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第五章 東漢中期至後期的詩賦與散文
我們這裡說的東漢中期,指漢和帝永元元年(89)至漢質帝本初元年(146);東漢後期,指漢桓帝建和元年(1
至漢獻帝興平二年(195)。東漢王朝,實際到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又改元為延康元年)才正式結束。不過在文學史上,通常把建安二十五年間的文學歸為魏晉文學的範圍。活動於漢代文學與魏晉文學交替時期的作家,按照習慣,有些劃入漢代,有些劃入魏晉,而實際兩者之間是彼此交錯的,這一點需要注意。從總體上說,東漢中期是漢代文學走出低谷、漸漸復甦,文學風尚發生轉變的時期;東漢後期的文學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並直接開啟了魏晉南北朝文學。
東漢中、後期,社會形勢、政治情況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如本編的《概說》中所介紹的,從外戚、宦官擅政引起士人的抗爭開始,以不斷強大計程車族集團力量與皇權之間的抗衡為中心,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發生了激烈而錯綜複雜的鬥爭,強有力的君主專制開始瓦解乃至崩潰,社會處於動盪與混亂之中。與此同時,維護君主專制的精神支柱——官方的正統儒學也失去了它的號召力,失去了對社會人心的控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人們於迷惘與痛苦之中,對人生、對社會,對個人與社會及政治的關係,產生了新的思考,個體意識漸漸抬頭(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概說》中詳加論述),文學也隨之發生變化。瀰漫於東漢前期的歌功頌德之風逐漸減弱,以散文為主體(包括辭賦和詩歌在內),發起了對於腐朽的統治、對於社會黑暗現象和官方統治思想的有力批判,於是形成漢代文學中第三代政論散文——批判性的政論散文;以辭賦和詩歌為主體(包括散文在內),更注重於自由地抒發情感,宣洩痛苦與苦悶的情緒,表達對於各種人生慾望的追求。於是出現了不少新的文學題材。不但產生了許多在東漢前期受到阻遏的表現男女歡愛之情的作品,還出現描繪女性美乃至帶有明顯情慾傾
《中國文學史劃分標準》 第2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