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83年,一部電視連續節目《話說長江》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熒屏上。40%的收視率,媒介報道中的“萬人空巷”的用語,以及專家論說中“電視史上的里程碑”的評語,無疑表明了這部在當時熱播的節目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

改革開放之初的20多年前,電視的普及率還不高,電視臺的節目品類也不多;因此,那時《話說長江》是有著一枝“獨秀”的優勢。

從根本上說,《話說長江》令萬人矚目,那是因為這部真實形象地表現中國母親河的電視節目,開啟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人們在咫尺熒屏上領略了6380公里長江的風貌,感悟到了祖國河川的壯麗與恢弘,激發了愛國主義的熱情。

從那時起,人們認識到,一條長江包容了我們民族歷史與現實、精神與物質非常豐厚、豐富的內涵;一條長江可以透視出中華民族前進的軌跡。

20多年過去,在人們心目中,《話說長江》依然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一個“話說”的名字,一首《長江之歌》的旋律,時時喚起人們對於長江的思戀。人們也在思索,20年後的長江怎麼樣了?

20年,長江變了。20年,電視變了。20年,觀眾也變了。

一個“變”字,讓電視人拎起攝像機再次走向了長江。於是,有了新世紀的一部新的長江影像的紀錄。這部名為《再說長江》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所表現的還是那條長江,不過,20年來長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部《再說長江》,所沿襲的還是《話說長江》的基本電視形態,不過,從創作理念到技術手段展現的卻是20年後具有時代特徵的嶄新面目;這部《再說長江》,所面對的依然是熱心的電視觀眾,不過,處於資訊時代的受眾卻有了既廣又高的收視起點和要求。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再說長江》問世了。這部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出現的電視作品,力求真實地準確地刻畫今日長江的風采,不僅僅是自然形態的,更重要的是透過長江表達今日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不同於其它表現長江的電視作品,《再說長江》的出現,有20年前的《話說長江》作為參照與比對,不僅僅在內容構成上透過對比顯現出了長江的變化,而且透過在微觀上細節中的同空間的對比,更真實、更形象、更強烈、也更令人信服地凸現出了長江的變化。從這一點來看,《再說長江》是《話說長江》的承接、繼續與延續。而勾連這兩部電視作品的實體,就是生生不息的萬里長江;而連線這兩部作品的載體,就是20年來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電視事業。

33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力求用真人實事來表述長江的現狀與歷史性的變化。同時,也力求透過人文的視角透視一個民族在崛起中所表現出來的有著久遠歷史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就是文明,就是文化。長江之所以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就是憑藉著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的深遠的淵源。在這部紀錄片中,這種向著內涵深處的掘進,應該說,是一種探求,是一個目標。不過,這種探求,這個目標,卻是這部紀錄片價值的一個構成。

如果說,20年前的《話說長江》還只是在說長江,看長江,還只是在風光及歷史、文化的範疇內展現那時的長江;那麼,《再說長江》則從對長江的說與看,擴充套件到了思考,開闊到了生態、人文、發展等多個領域,並以人為主體,以故事為核心構成了表現手法上的特色,從而揭示出一個更廣闊、更鮮活、更生動也更耐人尋味的新時代的新長江。

如果說,《再說長江》對於《話說長江》有了超越的話,那是因為有一個使長江發生巨大變化的偉大時代作為大背景,有一個新時代的新長江展示瞭如此豐富的素材,有當前高科技時代的電視技術手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有朝氣蓬勃的新一代電視人成為了生力軍,那麼,這個超越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

從一條大江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崛起與發展。《話說長江》在20年前的推出,見證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時代。20年後《再說長江》的播出,則紀錄了新世紀的中國現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或許她也能夠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見證。 (中央電視臺臺長 趙化勇)

txt小說上傳分享

前言

2006年7月,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和廣大觀眾見面了。這是繼20年前《話說長江》播出後,又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在熒屏上展示出了中國母親河長江的最新影像。

《再說長江》的推出,是電視上對

《再說長江竹內亮》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