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寺廟 (第1/2頁)
金黃的雞翅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衡州城一路向東,在一處四村交匯的小山山腰藏著一處青瓦斑駁的小小寺廟,名喚清源寺,若說衡山的南嶽大廟是金冠玉帶的王侯,永寧古寺是皓首窮經的老儒,這座清源寺簡陋的像是一個粗布短打的樵夫。
正殿鴟吻缺了半截,露出嘉靖三十七年燒製的青磚。褪色的\"清源禪寺\"匾額斜掛著,裂縫裡鑽出幾叢鵝腸草,寺旁溪水濺起的白沫,洇溼著牆根的青苔,倒是院中那株古銀杏活得氣派,枝椏間懸著的鐵馬隨風叮噹,驚起簷角閉目養神的灰鴿羽翅拍落的香灰,正巧蓋住了功德碑上的字樣。
正殿裡的如來像還是泥塑的身子,擺在佛臺上顯得有些微微的傾斜,寺裡的香爐沒有多少香火,周圍的村民拋荒逃了不少,留下來的也沒錢來這寺中供奉,大戶官紳有禮佛之心的,大多都去了衡山或永寧古寺,沒人願意來這座狹小窮酸的寺廟。
寺裡的主持卻比南嶽大廟和永寧古寺裡那些同行更有佛心,即便他們這些佛寺也擔負著沉重的香火捐,卻始終不願給清源寺的寺田廟產加上幾分租子,讓那些租種著佛田的佃戶還有一口飯吃,卻讓寺裡的僧人過得更為艱難,有點本事的,基本上都另尋他處,留在寺裡的除了一群走不動的老僧,便只剩下被主持收養的一些孤兒。
劉明承去過南嶽大廟,是跟著吳三桂一起去的,新春祭天大典,吳三桂統率文武百官親自前往南嶽大廟舉行,祭品儀仗、樂舞人員、服飾禮器,一口氣花了數十萬兩白銀,這還是在吳三桂要求“民生多艱,不可奢靡、耗用無度,當一切從簡行事”的情況下,而這場祭天大典雖然是“從簡”,但卻是劉明承從未見識過的壯麗奢華,與那南嶽衡山磅礴的氣度,倒也相配。
劉明承也去過永寧古寺,古寺古樸,卻不簡陋,香火旺盛、車馬如織,只是見不到一個普通百姓,權貴官紳附庸風雅,不愛去南嶽大廟那種“奢華之地”,更喜歡去永寧古寺這種千年古剎,在佛前表演一番清心寡慾。
而本該不分貴賤愛護世人的古剎,卻專門養了一幫提刀持棍的武僧,名為護寺,實際上卻是將想來寺中禮佛的平民百姓驅趕乾淨,為那些達官貴人騰出個幽靜的寺廟來。
劉明承不愛南嶽大廟,也不愛永寧古寺,反倒是這山野之中破破爛爛的小禪寺,讓他覺得有一些人煙的味道,心中更為安寧。
劉明承在大雄寶殿裡拜了佛,將隨身帶來的金銀都塞給住持法師,那個眉毛鬍子都是雪白、一張臉皺得如醬菜一般的老法師卻不肯收,只推說出家人自當清心寡慾,直到劉明承一直堅持,他才勉強收下,又讓寺裡的老僧點算清楚,只留下一部分給寺中孤兒改善伙食、修繕寺裡坍塌的房屋,其餘的便都散去給附近的窮苦村民。
“只是這筆銀子,那些村民也留不了多久的……”住持法師領著劉明承向後院而去:“王上雖然下了王旨,取消了許多稅賦,說是要輕徭薄賦、蓄養生民,但那麼多貪官汙吏、豪紳大戶靠著這些苛捐雜稅吃得盆滿缽滿,又哪裡是一道王旨就能輕易讓他們收手的?無非是這個稅上頭禁止了,就換另一個名字繼續收而已。”
“最傷民的還是拉丁,被拉了丁,一去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回不來了,田地荒了、家裡人餓死了,官府的稅賦、主家的佃租貸款卻一天天的累積著,出去一趟,誰家不是家破人亡的下場?”
“以前四處大戰,官府要拉丁,如今聽說戰事停了,卻依舊要拉丁,說是要給王上修築宮殿什麼的……這湖南啊……在王上手裡,反倒還不如當初在滿清手裡,至少老百姓還能過得下日子…….”
那住持師傅絮絮叨叨的說著,劉明承卻一句話也沒接,他有些分神,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了在吉安時的經歷,紅營作戰同樣是要徵發民夫幫忙押解糧草物資等等,他們的民夫大多是直接從各村的合作社和田兵裡挑選,有時需求大了,也會擴大到普通百姓村民,乃至於健婦青少年之中。
但他們卻從來不用依靠暴力去強拉壯丁,更不會因為拉丁而引發逃民潮,甚至於起義暴動,百姓應募極為踴躍,甚至許多沒被選上的,也會自發的前去幫忙。
劉明承知道這是因為什麼,紅營的民夫從一開始就發給口糧,自家的軍兵餓著,也得先滿足民夫的每日的口糧配給,到後來紅營稍微富裕了,除了給民夫發糧,還會發銀餉,乃至於專門配發布鞋、棉襖,各隊還配有醫工隨隊治護,若是隨隊的醫工沒法治療,軍中的醫營也是免費對那些民夫開放的。
除了銀餉衣物,參加了民夫隊的還能計入工分,民夫隊裡的表現優異的田兵和合作社社會員
《赤潮 毒》 第441章 寺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