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三章 青史之上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邦華帶著礦營和盧象升的天雄營坐鎮潞安府,策劃圍剿竄晉流賊事宜的時候,崇禎皇帝在京師的紫禁城中也沒有清閒下來。

對南京官場和幾個侯伯勳貴世家進行整肅之後沒過多久,隨著浙西之亂的平定,崇禎皇帝的目光,很快就又重新轉回到了開海這件事情上了。

自從開海通商在崇禎二年的元旦大朝會上被定為大明國策之後,南北兩京的官場上都經歷了一番嚴酷的鬥爭。

崇禎皇帝也趁著這個機會,透過督察院副都御史賈繼春之手,將一部分黨爭惡習不改的東林黨人趕出了朝堂,對這些人處置既快又狠,要麼是抄家充軍,比如給事中任澍、李友蘭、霍化鵬,以及他們的精神領袖錢謙益;要麼是勒令致仕回籍,比如原南京禮部尚書錢象坤、鄭三俊;要麼是斷崖式的降職調任,比如張延登、惠世揚、錢士升等。

當然了,那部分吃飯砸鍋、吃裡扒外的南京勳貴,連充軍流放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賜死了事。

崇禎皇帝的雷霆手段,

徹底讓南北兩京的官員和勳貴們,見識到了皇帝開海通商的決心,朝野之間對於開海的議論辯駁,隨之由公開轉為地下,再也沒有哪個官員或者勳貴上書反對開海了。

即便是崇禎皇帝之前一直著意提防著的鄭芝龍,也一直沒有動靜。

按理說,登萊、南直、浙江、福建、廣東這五個沿海地區,各開一個海港通商,對於鄭家的海上壟斷來說,是影響很大的。

即便是朝廷將閩海新開的港口設在他的防區之內,基本上仍然等於是交給了他來控制,但他也不應該無所表示才對。

然而事實上就是這麼奇怪,從一月到四月,幾個月過去了,在南北兩京被吵得沸反盈天的開海大政,早已傳遍了沿海,傳遍了天下,鄭芝龍卻一直沒有動靜。

不過,對如今的崇禎皇帝來說,不管現在鄭芝龍的肚子裡在憋著什麼壞水,也不管他有什麼理由或者隱情,只要他能不公開跟朝廷叫板,不公開反對開海通商,那就是一件好事。

即便是鄭芝龍透過別人或者自己親自上書反對開海,甚至是重新起兵造反,叛據海上,如今的崇禎皇帝也已經做好了撕破臉開戰的準備。

朝廷在東南沿海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水師力量,當然遠遠不如鄭芝龍強大,但是有些事情即使明知道有風險也必須硬著頭皮去做。

崇禎皇帝開海的詔書已經明發天下,這個事情也就已經沒有了轉圜的餘地,除非滿朝文武群起反對,逼著皇帝再下詔收回成命。

但是在崇禎之初的時候,滿朝文武還沒有誰有這樣的膽子和能力,敢於帶著群臣逼宮,讓崇禎皇帝將已經明發天下的詔書收回。

當然了,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的崇禎年間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比如,崇禎皇帝曾經被迫六次下發罪己詔,這個問題的性質,要比收回成命更嚴重。

下罪己詔,意味著向全天下的人認錯乃至認罪,這對皇帝的權威來說絕對是一種嚴重的損害。

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只能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情況下的一種選擇。

而這樣的事情,崇禎皇帝被逼著先後做了六次。

也因此,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皇帝的權威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人人陽奉陰違,人人瞞上欺下,聖旨出不了紫禁城已成了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事實。

到了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的第二天,崇禎皇帝去上早朝,卻赫然發現,往日舉行朝會的建極殿裡冷冷清清,一個臣子都沒有。

當時無奈之下,崇禎皇帝親自去景陽鍾,

召喚在京的大臣們入宮商議守城禦敵之策,可是先後敲了三邊,到了天黑,也還是沒有一個臣子前來。

到了夜裡,外城失陷,然後內城失陷,崇禎皇帝處理他認為還需要處理的最後事情之後,悽悽惶惶、跌跌撞撞地來到了御花園後面的煤山之上,向外張望,見滿城大火、一片混亂,絕望之下,自縊於煤山之上。

此時此刻,他的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跟隨左右。

對於如今這位穿越而來的崇禎皇帝而言,這樣的歷史悲劇,絕對不能再次重演。

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阻力,自己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推行下去,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因為在任何一個關鍵問題上的讓步,都是再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開海通商,就是這樣一個很可能扭轉大明國運的關鍵問題。

因此,即便是鄭芝龍這個目前應

《日月當空照中華木速蠻》 第三章 青史之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