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六五章 物歸原主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完了褚憲章的娓娓道來,崇禎皇帝與幾位閣臣、軍機大臣,一時之間皆是面面相覷。

崇禎皇帝知道毛文龍、劉興祚這些人都不是善茬子,如今有了朝廷的旨意,絕不會放過朝鮮的土地城池。

同時他也很清楚,朝鮮人不會坐以待斃或者善罷甘休,而是一定會派使節來大明京師哭訴一番的,因為這是朝鮮國的一貫路數。

令他略感意外的是,朝鮮人選了四名宗室之女獻給自己,自己要還是不要,應該怎麼辦?

難道自己被朝臣含沙射影扣到頭上的好色之名,已經傳到了朝鮮國主的耳朵裡?!

而幾位閣臣對於安東侯毛文龍、平壤伯劉興祚,以及東江鎮其他幾路總兵的過火做法,都是頗為不滿。

雖然這幾位閣臣都已經算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了,但他們畢竟都是熟讀四書五經,進士文官出身,孔夫子那一套仁義道德的說教,絕對是根深蒂固。

在他們看來,朝鮮國小力弱,在建虜大軍兵臨城下之際,改向建虜稱臣納貢應該也是迫不得已的權益之舉,皇帝雖然將朝鮮北部咸鏡道、平安道的土地交給東江鎮來管轄治理,乃至跑馬圈地,賞給有功將士,但卻也不能把人家朝鮮人都給趕盡殺絕,或者都給攆走啊!這樣做,哪是大明禮儀之邦、仁義之師的做法啊!

尤其是劉興祚這個平壤伯,把平壤封給你,你就安安生生做你的伯爵,當你的總兵,你搞什麼大屠殺啊,把平壤城內外的朝人殺了個精光,先不說是不是有損大明在藩國的聲譽,就說你殺光了城內城外的朝鮮百姓,你將來朝誰收稅收糧啊!

再者說了,朝鮮恭謹忠順大明二百年,到了這個時候你殺其民、逐其官、奪其土地,翻臉翻得未免太快了點吧。

幾個閣臣聽罷褚憲章的描述,都是面色不豫、默默不語,良久,徐光啟說道:“陛下,毛文龍、劉興祚縱容麾下在朝鮮多有不法,陛下如何處置倒是可以往後再議。只是如今,朝鮮既然派遣了使者到京師,我大明朝廷卻是不能失了禮數。臣身為禮部尚書,按禮制接待安排,正是臣的分內之事,不知道陛下對此可有訓示?”

自從忙完了熹宗皇帝的大葬之後,禮部的事務一下子少了好多,此前忙得不可開交的徐光啟,一下子清閒了不少,除了按照皇帝的口諭,找了一些翰林院的清貴閒官,集中校對訂正他的《農政全書》以外,就沒有什麼大事可做了。

過去皇帝出宮、離京,到哪裡去、怎麼去、去了說什麼話、怎麼說話,甚至是公開活動中的一舉一動,都得合乎禮數,也就是按照禮部制定出來的禮節路數來做。

然而如今這位皇帝卻根本不按過去的套路來,一方面固然是省了不少事,另一方面卻也給徐光啟招了不少朝臣的罵。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說出宮就出宮,說離京就離京,各種禮儀制度不知道被打破了多少條,朝臣之中死守著陳規陋習不放的那些人不敢公開指責皇帝,只好紛紛上書指桑罵槐,彈劾內閣閣臣兼禮部尚書徐光啟,有說他身為禮部尚書卻任由皇帝亂來不作為的,也有說他以西洋夷俗亂中國規矩的,等等。

當然了,朝臣對徐光啟的批評也不是全無道理,若是別的傳統儒家出身的進士在當這個禮部尚書,那麼崇禎皇帝的很多做法,是肯定要受到限制,遭到反對的,反正肯定是不會讓皇帝如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朝臣的批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徐光啟本身是信了天主教的,對傳統儒家的繁文縟節也的確是不以為然,並沒有太當回事兒,所以對皇帝一些刪繁就簡的做法是很贊成的。

然而,儘管如此,徐光啟對於朝鮮國使節的到來,還是很重視的,知道這個事情牽扯到大明朝廷的形象,馬虎不得,所以才說出了前面那番話。

但是,崇禎皇帝對毛文龍、劉興祚雷厲風行的殘酷做法,卻是完全支援的,若不是因為自己作為皇帝實在不宜公開表示讚賞,他倒是很想把這兩人召回京師,好好褒獎一番。

因為不管是後世的金家王朝,還是泡菜棒子思密達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後世的自己對他們無可奈何,而這一世定然不會放過他們。

只是如今建虜未滅,流賊又起,時機不對罷了,而且朝鮮也是一個人口數百萬的“大國”,真把他們逼急了,他們真心實意投靠建虜,然後與建虜南北夾攻東江鎮,那麼東江鎮乃至登萊鎮,恐怕都會從此永無寧日了。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也不管徐光啟說了什麼,徑直說道:“朕身為天子,說出去的話又豈能

《日月當空照中華木速蠻》 第二六五章 物歸原主(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