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三章 公心私心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統治者一旦有了私心,那麼很多原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會變得莫名其妙,變得不可理喻。
那麼大明的皇帝們就難道沒有一點私心了嗎?!
當然也有。比如在國庫與內帑的問題上,當然會有一些私心。
明朝中後期的許多皇帝都喜歡金銀錢財,而且毫不掩飾這一點,其中表現最明顯的一位,當然要數萬歷皇帝了。
為了充實皇家的內帑,萬曆皇帝派出了很多內廷的太監,去全國各地擔任礦監、稅使,與地方官府爭奪稅收利益。
其中當然也包括讓內廷的太監們打著皇帝的旗號開皇店,大做類似後世“官倒”的買賣,以便謀取“暴利”。
銀子的確是沒少收,也沒少掙,但是卻也因此引來了無數的罵名。
不過到了最後,萬曆皇帝想盡辦法搞來的這些銀子,卻也並不全是被萬曆皇帝自己給揮霍掉了,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拿出來用作了萬曆年間三大徵的軍費。
包括泰昌皇帝朱常洛即位之時,補發給九邊軍隊的大量欠餉,用的都是萬曆皇帝在位期間背了無數黑鍋積攢的內帑銀子。
那麼這是私心,還是公心?私心當然有,但辦的卻是公事。
說到底,大明的皇帝是漢人,正經的華夏正統,這樣的皇家與國家才是真正的家國同構,家國同種。
或許他們會有作為個人或者皇家宗室的私心,但他不會有民族層面上的私心,也不會考慮國家民族利益以及自身種族利益的時候,有什麼不利於華夏民族的私心。
明朝的宗室藩王子弟,人數確實有點太多了,光是給他們每年計發的俸祿,就佔了地方收入的三分之一乃至一半以上,給朝廷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這個問題從明朝中期開始就一直在想著解決,先是把親王年俸從五萬石降到了一萬石,後來又從一萬石降到了五千石。
到了天啟、崇禎兩朝的時候,朝廷財政困難,宗室之中除了最高等級的一字王之外,其他的各種鎮國將軍、奉國中尉什麼的遠支宗室子弟,根本領不到什麼俸祿,不少人依靠各地王府接濟為生,有的甚至貧困潦倒,三餐難繼。
這個問題是明朝皇家的宗室制度造成的,固然有皇家的私心在,但卻無可厚非。
與後世滿清的八旗制度相比,帶來的經濟負擔有點類似,但卻並沒有包含滿清八旗子弟對漢人的那種民族剝削和種族壓迫。
單純以民族出身的不同,而強硬地劃下一條高低不同的界限,也只有蒙元和滿清這樣的異族統治時期,才會出現這樣的民族壓迫。
而已整個華夏民族億萬人來供奉區區滿清八旗百萬人,這也只有野豬皮的子孫做得出來。
雖然後世的民族問題,被人為地搞得異常複雜化了,但是在明代的時候,凡是自認是華夏一族的人,都毫無疑問地在為華夏民族的利益而戰鬥。
這一點,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是高度認可的。
就算是楊鶴、楊嗣昌這樣非漢族出身的土家族士大夫,以及秦良玉這種非漢族出身的西南土司將領,都對此也毫無異議。
當然,包括滿桂、吳惟英這樣的歸化蒙古族,以及黑雲龍、黑雲鶴兄弟這樣的回回,都是如此。
夷入華夏則華夏之,說的不是入主華夏,而是認同和歸化華夏,也就說你的語言、飲食、衣冠、服飾以及風俗等等,都遵從華夏的禮儀制度,這才叫夷入華夏則華夏之。
像後世滿清那樣入主華夏,不僅不奉華夏的衣冠風俗、禮儀制度為正統,反而卻把華夏民族當作奴才來奴役,以整個華夏民族供奉區區數十萬滿洲八旗,自己死守著蠻夷風俗不改變,華夏民族又如何能以華夏視之?
到了後來,再一次被漢人推翻,那也是必然的。
歷史上,眼看著北京城破,大廈將傾,崇禎皇帝為什麼寧肯上吊自殺,也不苟且南逃?
不管這其中有多少不為後世所知的難言之隱,單單是這個抉擇本身,就已經體現了一種十分難得的責任擔當和民族氣節。
後世滿清的所謂咸豐皇帝,一聽說英法聯軍北上天津,立馬一溜煙兒地逃到了熱河。
而接下來統治了中華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又如何,當八國聯軍登陸的時候,還不是一口氣逃到了西安?!
各種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簽字簽到手軟,而且還籤的十分理直氣壯。
說到底,還是沒有把自己當成華夏民族的一員,沒把中國人當自己人看,
《日月當空照中華木速蠻》 第二八三章 公心私心(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