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根源所在 (第1/2頁)
飄依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管家張通不敢置信地看著張正書,只是被人打中後腦勺,就能開竅?這樣的好事,他想來一打!不過,這張小官人差點就嗝屁了,才換來的開竅,管家張通還是不要了。
只是這小官人自從吃了那次虧之後,就好似換了個人似的,倒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雖然不時有“驚人”的舉動和“驚人”的言論,但總的來說,比之前好太多太多了。
張正書當然不知道這個管家在想什麼,他現在很苦惱,都快秋季了,麥子都要收割了,種什麼農作物好呢?
“小官人,你在想什麼呢?”
來財雖然有點傻愣愣的,只不過是他沒什麼見識,不太懂人情世故。但是,他不傻子,看得出張正書在緊鎖眉頭,肯定是在想事情。
“我想知道,這汴梁城附近,農戶都種些什麼東西?”
張正書也覺得奇怪,一路走來,除了小麥還是小麥,怎麼就沒人種其他東西啊?
“小官人,這可多啦!像麥、粟、豆、稻、黍都是有種的。你看看,那可不就是粟米?”來財是農家子弟出身,對於農作物的認識很到位,起碼比張正書到位多了。張正書在重生前,是典型的南方人,除了認識水稻以外,連小麥都只是在網上見過圖片而已,這麼近距離接觸小麥都還是第一次。所以,別說什麼粟米了,張正書根本就沒見過啊!
“這是粟米?”
張正書示意車伕停車,然後來到路旁,近距離觀察這粟米。
這粟米差不多成熟了,好似“狗尾巴草”一樣垂下來,上面還有不少的細『毛』。然而,張正書不知道的是,這粟米確實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選育馴化而來的,『性』喜溫暖,適應『性』強。在後世那個環境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的黃河高原,或者是西北乾旱地區,鹽鹼地上,土地貧瘠的地區,都能見到粟米的蹤影。因為粟米耐乾旱、貧瘠,不怕酸鹼,這也是因為它歷經數千年曆史都沒有被淘汰的原因。
不然,以小麥和稻米的產量,分分鐘就把粟米擠得沒有生存空間了。
不過,學過中學歷史的張正書知道,在唐朝時,小麥、水稻的地位上升,粟的地位開始下降,但主糧排序依然是粟第一,麥和稻分列二三位。但是到了宋代,水稻的上升為最主要的糧食,小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超過粟米,所以中國的主糧變成了稻第一,麥第二,粟第三的局面。
大概是由於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多少年來形成的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世界漸漸開始向南方傾斜。在北宋,稻米不僅是南方人的主糧,也是北方很多城市,甚至是軍隊、官員們的糧食。然而,在飲食習慣影響下,粟米的地位還是得到了鞏固,便是到了後世,粟米依舊是中國人的第三主糧。
“為何此地還種粟米?”
張正書覺得奇怪,粟米的產量,明顯小於水稻、小麥,汴梁城的坊戶、達官貴人喜歡吃小麥製成的饅頭、糕點,這個張正書能理解。但張正書卻不明白,為什麼還種著產量較低的粟米?
管家張通倒是給出了個解釋:“小官人,這汴梁城裡的粟米少啊,一斗粟米,能賣一百八十文,且你看,此地不比其他田地,貧瘠且少肥,種麥收成不多。若是種粟米,卻能得到種麥一樣的所得,何樂不為?”
張正書明白了,這中國的農民也不傻啊,相反還很精明。
來財也說道:“地貧種粟,地肥種麥,我家亦是如此種的……”
管家張通卻突然說道:“若是往年尚有常平倉時,何至如此?只是這常平倉法,被熙寧變法這麼一攪,已然作廢。”
張正書一愣,常平倉法?怎麼這麼耳熟啊?“哦,想起來了,歷史書上也學過啊,這是不錯的制度啊,為什麼作廢了呢?”
不用張正書問,管家張通繼續說道:“元佑年,司馬相公拜相,各級常平倉由提點行獄、州、縣官所掌,不再專管專用,遂廢。”
雖然管家張通語焉不詳,但張正書很快就聽出來來了。大抵上,熙寧變法時還是好的。為什麼呢?看張通的語氣就知道了,很是痛恨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呢?因為王安石變法同時得罪了地主階級,得罪了商賈,還得罪了士大夫,不失敗才是怪事。但是,也不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但凡敵人支援的就反對,這是階級『性』質所決定的。張家既是商賈之家,也是大地主,肯定是痛恨熙寧變法的。既然張通說變法之後的常平倉不好,那肯定是因為常平倉斷了張家的某條財路,才會這樣。
《大宋官家是什麼意思》 第二十三章 根源所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