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幣渙Φ於ǖ摹�
牛若丸降生(1)
“九郎判官”,“九郎”是他的排行,“判官”是他的官職,事實上,這位“九郎判官”本名源義經,乃是已故的源氏領袖源義朝最小的兒子。
無論平家還是源氏,原本都是日本天皇的後裔。因為經過近千年的繁衍,皇室後裔數量越來越多,無法安置,某些天皇就把自己的幾個兒孫降為臣籍,賜給他們姓氏(天皇是無姓的),其中最煊赫的就是桓武平氏(桓武天皇之孫高棟王、重孫高望王的後裔)和清和源氏(清和天皇之孫源經基的後裔)。
這些被降格的皇族,一開始多在朝中擔任武官,警衛宮廷,後來和地方上逐漸崛起的武士階層相結合,變成了全國勢力最大的幾個武士團的首領。等到“平治之亂”的時候,源氏的首領、源義經之父源義朝被平家的首領平清盛砍下了腦袋,源、平兩家在###中結下深仇——那一年源義經還不滿週歲。
說到“平治之亂”,還得從“保元之亂”講起。且說保元是後白河天皇的年號,保元元年(1156年),這位年輕的天皇登基還不到一年,支援他的太上皇鳥羽院就去世了,另一位太上皇崇德院陰謀復辟,整個京都都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險惡氣氛中。
怎麼會有那麼多太上皇呢?原來日本天皇在很早以前就被基本架空了,政權落到了古老神官出身的藤原家族手中,當時朝中宰相叫做“太政大臣”,此外,在宰相上面還有一個名為“攝關”的職務(天皇親政前稱“攝政”,親政後稱“關白”,合稱為“攝關”),相當於攝政王,無論太政大臣還是攝關,歷來都由藤原家族中某幾個支系的子弟充任,藤原家族就此獨掌朝綱。
天皇不是因此就被架空了嗎?於是某幾代天皇年紀輕輕就匆忙退位傳子,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另立一個小朝廷(某某院),以求和藤原家族分享一部分權力。前面提到過的鳥羽院就是這樣一位太上皇,他被稱為鳥羽上皇,後來因為篤信佛教而剃髮修行,所以也稱鳥羽法皇。
鳥羽法皇先是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崇德天皇,隔了幾年感覺這個兒子不大聽話,就逼令崇德天皇退位,讓給弟弟近衛天皇——崇德天皇就這樣變成崇德上皇了。近衛天皇體弱多病,很年輕就去世了,崇德上皇心說是不是上天讓我復辟,再來當迴天皇?我這個上皇和父親相比,簡直跟擺設一樣,什麼權力都沒有,還不如回去當天皇呢。誰想到鳥羽法皇卻又指定另外一個兒子繼了位,就是後白河天皇。
崇德上皇這個氣呀,可巧老爹沒多久就過世了,於是他就想發動政變,把弟弟後白河天皇從寶座上趕下去。在此同時,藤原家也出現了相類似的情形,前關白藤原忠實厭惡碌碌無為而又沒有子嗣的長子藤原忠通,想逼他把關白之位讓給時任左大臣的次子藤原賴長,忠通不從,父子間的矛盾激化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於是,希望變革現政權的這些人一拍即合,崇德上皇迅速與藤原忠實、藤原賴長結為攻守同盟,並詔令源義朝的父親源為義和平清盛的叔叔平忠正帶著麾下武士進京聽候調遣。
後白河天皇聞訊,立刻找到了藤原忠通商議,並詔令源義朝和平清盛率兵勤王——同一家族的父子、叔侄,就因為所接受的詔令不同而分屬了互相敵對的陣營。結果兩下一交鋒,源義朝捐棄私情,奮勇殺敵,終於為後白河天皇贏得了勝利。這就是“保元之亂”。
大亂平息以後,源義朝自認為功勳卓著,就向關白藤原忠通求情,想以自己的功績來抵償父親源為義的罪過,可他沒想到是,此舉卻遭到了平清盛的阻撓。清盛先是斬殺了與他素來交惡的叔叔平忠正,然後向藤原忠通進言說:“此次大亂,自皇室、攝關家到我平氏一門,無不為失去父母兄弟而悲痛萬分,今切不可令源氏一門獨美。義朝為其父求情,分明是對朝廷懷有二心。”昏庸的藤原忠通採納了清盛的意見,對義朝的請求不予批准,並催促義朝儘早對其父處以死刑。
藤原忠通透過此事,認定源義朝懷有二心,在論功行賞時僅僅只封賞義朝為有名無實的左馬頭一職,而將靖平“保元之亂”的大功歸之於平清盛,不僅破格提拔他為執掌九州全境的太宰大貳,更將清盛的幾個兒子都升了高官。將這一切看在眼中的源義朝又怎麼可能心情平靜?然而此時他的實力還不夠強大,便只得暗暗隱忍下來,等待報復的時機,而這一忍就是三年。 txt小說上傳分享
牛若丸降生(2)
等到了平治元年(1159年),一位叫常盤的侍妾為源義朝生下了他的第九個兒子,義朝喜不自勝。且
《七武士劇情介紹》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