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反觀今川方,因為義元的敗死,他的繼任者今川氏真又是個昏庸無能之輩,家道於是就此衰落,再也無力重振往日雄風。這樣的情勢,當然被他們那位向來講究謀取實惠,而於所謂的“道義名分”不屑一顧的盟友武田信玄看在了眼裡。“甲斐之虎”武田長年與“越後之龍”上杉在川中島糾纏不清,主要為爭奪越後這條通道,身後的駿河與相模都是盟友,不可能另闢蹊徑,現在多虧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幹掉了今川義元,開啟另一條通道,信玄心裡便盤算起了攻掠駿河的計劃。
不過他仍然相當穩重,沒有立刻動手,而是一直等到了永祿十一年(1568年)的二月,在與三河的松平家結成同盟之後,才悍然撕毀了此前的“甲、相、駿”三國盟約,親率大軍侵入駿河國境。今川家無力與這頭猛虎相抗,只得向北條氏求援。北條氏於是又拉攏松平,相助今川與武田家戰成一團。四家打到永祿十二年(1569年)的九月,信玄以兩萬人的兵力轉向相模,一度圍困了北條家的本據小田原城。十月五日,信玄聲言撤退,又在三更峠大破趕來阻截的北條軍。到了元龜元年(1570年)七月,武田軍再度侵入駿河,終於成功地趕跑了今川氏真,將這片素以商業繁盛著稱的富庶之地納入到了自家版圖當中。
今川家被滅亡了,北條氏家督氏康不禁大怒,旋即派人前往越後,找到上杉輝虎協商,表示願意捐棄前嫌,與越後上杉家結為盟友,合力###武田信玄這個“惡逆非道”的小人。為示誠意,氏康還把自己的第七個兒子三郎氏秀送往春日山城,名義上是過繼給輝虎作為養子,實則是為了讓後者放心而送去的人質。也是俗話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原本對信玄就厭惡至極的輝虎當即同意了氏康的同盟請求。對這個人質三郎氏秀,他倒是真心喜愛,以為此子聰明伶俐,將來可成大器,便把自己從前的名字“景虎”賜給了他——所以戰國時代,一共有兩個“上杉景虎”,一個是輝虎本人,一個則是他的養子氏秀。
同年十二月,輝虎仿效當時通行諸國的慣例,以上杉家督的身份皈依佛門,正式取法號作了“不識院殿真光謙信”(簡稱謙信)。
對於打擊武田的策略,還有個故事,據說此前,北條氏康因為信玄領有的甲斐、信濃等國都是內陸山地,平日所需的食鹽都仰賴沿海的駿河、越後和相模供給,便曾經向謙信提議說,大家一起斷絕與武田領地的貿易往來,不給他們鹽吃,以此削弱武田家的實力。然而謙信卻表示說:“斷鹽會讓甲州的民眾受苦,這不是勇者所為。勝負就應該在戰場上決出分曉。敵國的民眾也是人,我是不會採取這樣殘忍手段的。”弄得氏康事後感慨不已,所以他在把兒子氏秀送去越後做人質的時候,特意叮囑說:“信玄、信長這些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賴大事。然而輝虎大人則不同,受人之請,必定忠人之事。我將來死了,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也就只有你這位養父了。”
只不過上杉與北條的和諧氣氛終究沒能持續得太久。元龜二年(1571年)十月,北條氏康病逝,這位生性狡猾的關東梟雄臨終前玩起了首鼠兩端的詭計,給即將繼承家業的長子氏政留下遺言,要後者放棄與越後方面的盟約,重新與甲斐修好。氏政依計而行,上杉軍由此再度與北條軍發生衝突,兩家在利根川陳兵相峙。同年八月,為了解除來自越後西面的威脅,謙信轉道越中,奪取了要塞富山城。十一月,謙信在國中進行大規模動員,準備再與武田一戰,為此,他還接受了當時已經控制了京都的織田信長髮出的結盟請求。然而,由於信玄暗中不斷煽動,謙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鎮壓越中國人暴動的問題上,一時間也抽不出身來向武田家發起正面進攻。
上洛之途(1)
天下大勢逐漸轉變,其關鍵正在於前面提到過的那位織田信長。永祿十一年(1568年),也就是武田信玄趕走今川氏真的同一年,九月份,信長擁戴前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義昭上洛,繼任為室町幕府將軍,就此開始在京都附近大展拳腳。起初,他在素來尊崇將軍權威的上杉謙信眼中,也還算是個幕府的忠臣,不過這人很快就野心畢露,惹得與他反目成仇的將軍義昭不斷派出密使向各國求援,希望天下諸侯都能上洛剷除這個將幕府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亂臣賊子”。在將軍的號召之下,第一次“信長包圍網”形成,甲斐的武田、近江的淺井、越前的朝倉,以及安藝的毛利等家紛紛向織田家發起了進攻。
武田信玄是否真是為了“清君側”而跑去和織田氏相爭,這裡面怕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不過在當
《七武士劇情介紹》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