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0章 麥收之後種苞谷 (第1/2頁)

一畝花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每天收回來的麥子都要拉到曬穀場進行暴曬,碾壓,脫粒,陶家的人也因此被分為兩撥,一撥收割,一撥脫粒,老太太和小陶安乾的工作最輕快,但也要不停的彎腰去撿拾遺落在地裡面的麥子和麥粒。 可即使如此辛苦,起早貪黑的幹,畝產也不過一百來斤,且每年的產量都不盡相同,這都要根據當年的天氣和種子質量來決定。 他們家十幾口子人辛辛苦苦一個星期,折騰下來總共收了1200斤,戶籍人數是不包含翠花三姊妹的九口人,平均一個人不到一百三十斤,人均150斤以下是免稅的,所以他們家不需要交稅。 家裡有十二口人,平均每個人一年才100斤麥子,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月三十斤糧食算,這連半年都維持不了,所以很多人家都會想辦法將麵粉換成更便宜更粗糙的粗糧來頂。 他們中原地帶雖然一年產兩季糧食,6月收了麥子就會種玉米,一些比較貧瘠的地還會種紅薯、小米、高粱,只要人勤快一點,年產總值會高一些,但前提條件是家裡沒有學生,沒有病號,沒有老人,全都應該是幹活掙錢的能手,這樣才能吃飽飯。 但是這可能嗎? 明顯是不可能的,家裡只要有花錢的,那就得想辦法賣糧食,因為多數人不懂得怎麼做生意,像陶家這種祖輩就是生意人的,在這個年代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糧食看起來多,再平均平均,頂多也就只能顧個溫飽。 中國1952年農作物的單產,水稻是每畝產161公斤,小麥是49公斤,玉米是90公斤,高粱是79公斤,小米是78公斤,甘薯是126公斤。 別看水稻的單產是小麥的3倍多,但他們這邊的地不適合種植水稻,多以小麥和玉米交疊。 每年10月種小麥,來年6月收割,之後種玉米,10月掰玉米。 這樣交疊之下種植,才剛剛夠吃而已。 陶家這種情況,若非沒有他們想辦法在縣城做點生意,家裡足夠勤勞,小酒時不時的進行補貼,祖上要是沒點薄產,別說上學了,就是爺奶身體康健,也養活不了這麼多人。 麥收之後還連線著種玉米,糧種需要去糧站購買。 大家都在等雨,搶收前害怕下雨,搶收之後則盼著下雨,還有下了雨,土地有了水分,才適合種玉米,而這個時候即使爹孃不在,小酒也能幫上忙。 有爺奶三姐和她在,其他人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他們四個人早上早點去,一個人掄鋤頭,一個人點玉米,鋤頭挖好了坑,丟兩粒玉米進去,腳順勢就將土蓋住了。 他們這邊是爺爺掄鋤頭,她來點玉米。 那邊是三姐掄鋤頭,阿奶點玉米,如果爺爺累了,奶奶再換過來,阿爹只要送菜送的早,也會回來幫忙,十畝地,他們幾個人用了差不多三天,就種完了。 “希望今年雨水多點,這樣苞谷才能長得旺盛。” 不管怎麼樣,顆粒已經歸倉,這麥地的麥秸稈在打完麥子之後,也都盡數拉回了家裡,是掐辮子還是當引火材料都歸他們自行決定,而且因為地裡面撿拾的比較乾淨,6月幾場雨之後再去地裡面看,幾乎很少看到綠油油的麥苗。 來到這個世界兩年半了,她從什麼都不懂,到感嘆農民的不易,從前世的挑食挑穿,到今世的珍惜每一粒糧食,環境,真的能徹頭徹尾的改變一個人。 過了農忙季,迎來了酷暑,哥哥們也都放了假,12歲的陶醉結束六年的小學生涯,即將步入初中,考試結果沒有出來,要到7月才放榜,不過哥哥挺自信的,考上縣裡的初中應該是沒問題的。 四個哥哥一放假,爺爺奶奶就輕鬆了不少,就連阿爹那兒也開始帶著大哥二哥去店裡幫忙,或者跟著他去收菜,地裡面薅草、澆水、施肥的活計都交給了三哥三姐,包括小哥也領了摸知了猴和知了殼的活計,阿酒則乖乖的跟著奶奶在家掐辮子。 爺爺在糧食下來之後,去換了不少雜糧,又釀了上百斤的酒,以備不時之需。 小酒和阿奶如今時不時的都要回西河村裡,每次回去都搭牛車,畢竟家裡的院子裡還種了不少菜呢,每次回來就沒空過手,而為了能多帶一些菜,她每次都要偷偷利用倉庫轉運不少,畢竟祖孫倆回一次村,一來一回都要交1000元的車費,他們帶的那些菜也不一定能賣這些錢。 有時候奶奶為了省這筆錢,就想讓小酒在家待著,她自己走過去,但小酒每次都跟著,還跟老太太一起走過去,她也不知道她能走那麼遠不喊累,所以潛力都是發掘出來的。 祖孫倆如果是走著回村的,就會在那兒待一晚上,第二天吃罷晌午飯再往回走。 “幸好你哥他們現在都大了,有你姐姐在,也餓不著他們,要不然奶奶哪有這空閒啊!” 要不說家裡有女孩子就是好呢,雖然幾個孫子也會做點飯,但味道實在難以下嚥,老頭子倒是會釀酒,但是飯菜幾十年了,也做不好,老兩口互相照顧了大半輩子,分開一兩天可以,要是長久分開,他們

《回五零饑荒年》 第100章 麥收之後種苞谷(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