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懈�蕕摹N頤侵�潰�壕�勇逖舫齜ⅲ�竊誆芪壕霸�哪輳ü��263年,此年上半年為蜀漢景耀六年,下半年為蜀漢炎興元年)的八月;決定伐蜀,則是在五月。據《三國志·姜維傳》,當時姜維已經得到訊息,便上表劉禪,提出佈防措施(六年,維表後主),請劉禪速派張翼和廖化分別把守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以防未然”。誰知這時劉禪只聽黃皓的,而黃皓又只聽巫師的。巫師說敵人不會打過來,黃皓便信以為真,讓劉禪扣下了這份公文(啟後主寢其事),結果滿朝文武都不知道大禍即將臨頭(群臣不知)。這豈不是劉禪昏庸、黃皓弄權?�

那麼,黃皓是什麼人?是劉禪寵信的宦官。眾所周知,東漢滅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這條教訓,可謂殷鑑不遠。所以,諸葛亮在世時,就特地安排董和的兒子董允擔任“大內總管”(任以宮省之事)。據《三國志·董允傳》,諸葛亮任命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帥宿衛親兵,而且在《出師表》中特別交代劉禪,要他“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董允也不負厚望,把劉禪和黃皓看得死死的(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結果,董允在任時,劉禪和黃皓都不敢胡作非為。�

但是,董允於延熙九年(公元246)去世後,情況就變了。接替董允擔任侍中的陳祗與黃皓“互相表裡”,狼狽為奸。陳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黃皓則由“始預政事”而“操弄威柄”。兩個人都排擠姜維,黃皓還暗中策劃要廢掉姜維,嚇得姜維不敢回成都,躲在沓中(一說在今甘肅省,一說在今青海省)種麥子。一個國家,弄成這個樣子,豈非亡國之相?所以蜀漢的滅亡,除了劉禪昏庸和黃皓弄權外,還要再加上一條:陳祗亂政。�

這當然都有道理,但也不完全。第一,據《華陽國志》、《三國志·諸葛亮傳》,以及《亮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記》,當時主張召回姜維,奪其兵權的,並非只有黃皓,還有諸葛瞻和董厥。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在這次戰爭中壯烈犧牲;董厥被諸葛亮稱作“良士”,顯然也不是什麼“小人”。但他們都主張撤銷姜維的大將軍職務,也都遷就(將護黃皓(董厥還隨劉禪投降曹魏)。所以這事不可以道德論,也不能把賬都算在黃皓頭上。第二,黃皓雖然誤了事,卻也沒有干預姜維在前方的軍事行動,仗還是姜維打的。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時,就認為姜維對蜀漢之亡有責任。這當然也可以討論,但至少說明問題比較複雜。第三,黃皓只是誤事,並沒有誤國,因為他並沒有主張投降。主張投降的是譙周。所以,許多人認為,蜀漢之亡還有一個原因,即譙周誤國。�

無力迴天(2)

那麼,譙周果真誤國嗎?�

不妨還是先把當時的情況說一遍。前面說過,魏軍發兵洛陽,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八月。到十月份,鄧艾軍就從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出發,經江由(即江油,今四川省平武)、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一路殺到了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這就到達成都的大門口了。據《三國志·譙周傳》,當時蜀漢君臣被黃皓忽悠,以為魏軍不會馬上就來(敵不便至),根本就沒做任何準備(不作城守排程)。沒想到鄧艾的部隊竟然“長驅而前”,因此立馬慌了手腳,以至於城中居民驚慌失措,紛紛跑進荒郊野外,擋都擋不住(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劉禪召叢集臣會議,也是“計無所出”。一派主張“奔吳”,因為東吳是盟友(蜀之與吳,本為和國),或許可以收留自己;一派主張“奔南”,因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或許可以躲避一時。究竟應該“奔吳”,還是應該“奔南”,朝堂之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時,譙周說話了。�

譙周的意見,是既不同意“奔吳”,也不主張“奔南”。為什麼不能“奔吳”呢?譙周說,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到了別的國家,到了另一個皇帝那裡,寄人籬下,還可以再當天子的(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所以,我們皇上到了東吳,也只能稱臣(今若入吳,固當臣服)。既然同樣是稱臣,為什麼不挑一個大國,要挑小的呢(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說了,###的規律,從來就是大國吞併小國(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可見,魏國能夠吞併吳國,吳國不能吞併魏國,這是沒有疑問的(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到那時,我們難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如果說投降是屈辱,那麼,受兩次屈辱,與只受一次,哪個更羞恥一些(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此為不能“奔吳”之理。�

《易中天品三國下架時間》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