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人的荒野山頭,只有起伏的山巒靜默地匍匐在天底下。山林肅穆寂寥,纖塵不染。山是山,路是路,萬物是萬物。

現在有一個人、一隻鴿子兩個不速之客闖入了,像進入一個巨大的消音器內,靜到了極點。

我很快就無聲無息地離開。

鴿子也不會發聲,只一心一意從路的這一邊踱向另一邊,鑽進並消失在林間灌叢之中。

山巔,只剩那片優美的橡樹林,獨自沉浸在自身的冥思裡。

txt小說上傳分享

姑蘇山訪古(1)

我是在走向七子山的同時,得知姑蘇山就在七子山的西南處。那天當地的村民領我在七子山前廣闊的山地平原上尋找古吳越國王錢鏐之子元璙墓遺址,最終我們站到了一個略高出地面數寸的土臺之上,旁面還有一棵孤零零的小樹,據說這就是王子墓的原址了。

就在那裡四望,首次感受到四面皆橫的橫山北坡那片山脈的綿延氣勢:山之嶺數十曲,一字排開,嶺各有墩,突起如圓鍋,那就是七子山脈,由於地勢開闊,距離較遠,似有輕霧籠罩群山,帶了一點遺世獨立蒼茫而悠遠的味道。

就在那片連綿山巒的最西頭隱約有座青灰色的小山丘,微微突出于田野之上。村民遙指,說那就是姑蘇山。不經人指點,誰能知道這是一座在蘇州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山呢?遠遠望去,不過是翠屏聳立的七子山脈西頭伸出的一個小拳頭般的支嶺而已。

因有此山,蘇州才有了“姑蘇”這個美麗的名字。

對蘇州感興趣的人,都會詢問蘇州為什麼又叫姑蘇?很多人一時半時回答不出來,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怪異。蘇州就是姑蘇,是天生的,老祖宗留下來的,不存在為什麼的問題。只有老年人,還有研究蘇州歷史的人,也許會明確告訴提問者,因為蘇州西部有座名叫姑蘇山的小山,所以得此名。

別看姑蘇山現在默默無名,只是蹲伏在山巒間的一隴小丘,其實它的來歷很大,兩千多年前吳王曾在此山上建造姑蘇臺,這座山因而成為一段風雲歷史的見證。

姑蘇臺為闔閭、夫差父子兩代所經營,始建於闔閭十三年(前502),至夫差極盡華麗,馳名海內,卻在越王勾踐伐吳後被焚之一炬。“夫差既亡,麋鹿是遊。昔太史公嘗雲:‘登姑蘇,望五湖。’而今人殆莫知其處。嘗欲披草萊以訪之,未能也”(《吳郡圖經續記》)。可知西漢初司馬遷尚可登臨姑蘇臺遺址,但後來時過境遷,很快隱入歲月厚重的帷幕之中,渺不可尋,連出沒於野草叢中的麋鹿也早絕了蹤影。

古往今來有無數人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尋覓姑蘇臺遺址。但地點究竟在哪裡?至今莫衷一是,有姑蘇山、七子山、靈巖山、皋峰山、花園山、萬祿山、鳳凰山多種說法,幾乎遍佈橫山山脈。

我想無論如何,我要先找機會去看看姑蘇山。我覺得姑蘇臺不管最終到了哪座山上,最早的建築應該始於此山,所以臺以山名,叫作姑蘇臺。而蘇州也是因為有了此山此臺才被叫做了姑蘇,延續千百年不變。那麼要回溯姑蘇的源頭,親眼看一下這座小山還是很有意思的事。

那天因時間晚了,還要上七子山,便作罷。過了一段時間,仍請姑蘇村民,還有木瀆群藝館的館長一起專程尋訪姑蘇山。仍從七子山麓垃圾填埋場邊上繞山而行。在通往姑蘇山的路邊,有座陳舊的鍊鋼廠,村民指著廠內高豎的一座煙囪說,那裡原先是吳王廟,現成吳江鋼鐵廠廠區,廟早已蕩然無存。

直抵姑蘇山前。此山不高,約幾十米,如一高堆隆然突起,全體為完整的三角形。全山已成公墓,入門處掛一牌,上書“姑蘇山和合山公墓”。姑蘇山一山兩名,又稱和合山,因附近有座福壽山,以和合對福壽,十分符合中國人圖吉利的心願。

穿過滿山墳塋往山頂去。山頭長滿小松柏,都約一人多高,正好遮住了視線。從樹叢中透過枝葉的隙縫往外看,周圍有山都比姑蘇山高大,遠處有座山從上到下被劈開一小半,斷裂面黃碣一片,在那片早先的採石場上,現正在整理石渣修復山體。村民說,那叫花園山,古時塢裡有狀元大墳,環繞周圍造景,宛若一個大花園,這山就叫做花園山了。

我想,這名字好漂亮啊,一念上口,漫山遍野就變成了一座大花園,讓人追懷這座山從前的好時光。

在姑蘇山雜樹亂長低矮迫狹的小山頭上,我有些懷疑,這是建姑蘇臺的地方嗎?據史料載,“夫差作臺,三年不成,積材五年,乃造九曲路,高見三百里”(《水記》),而腳底這座小山根本無條件

《吳山村》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