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事,能否靠其養家餬口又是一回事。在這麼小的村莊中,看病的人肯定是有的,但一天能有幾人呢?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呢?十天半個月不一定有人上門照顧你的生意,光靠它生存,不得餓死呀?哪像現在大城市裡的醫院,別說什麼病都看的綜合性大醫院,就是一個專看牙病的專科門診,365天,從早到晚,病人持續不斷,如果技術稍好一點的,每天早上掛號都得排隊,還愁沒活幹?還怕掙不到錢?你想不靠它生存也不行啊。同理,在這個小村落中,其它的服務業也是同樣的境遇。確切地說,境況會比醫生的更差。相對來說,醫生的活要比泥瓦工、木工、鐵匠的多的多,也穩定的多。但一個醫生在一年中能有多少時間花在給病人看病上呢?除了遇上災難性疾病,醫生一年中不會有一天是光忙活在看病上的,看病就是一袋煙的工夫,就是茶餘飯後的事兒,無論怎樣,都不可能是主要的事,頂多是一個副業而已。自然而然地,在這種村落裡,是不可能有專業診所的,更不可能有建築公司、傢俱廠之類的機構。大家都是農民,只不過有的懂點醫術,有的懂點砌牆起房,有的會做點木工活,如此而已。這些祖傳的手藝活兒,能掙點外快,補貼點家用。多了這筆收入富不了,少了它也不影響正常生活。總之一句話,不依靠它。
除了這些必需的行當外,還有哪些必須具有的商品呢?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內容,但一般來說,至少應該有鹽、鋤、鏟、梨、刨、針頭線腦等等工業品。這些東西既然是必需的,在每個小村莊裡,是否可以開一個小雜貨店呢?可以開,但想掙錢很難。還是那句話,人口太少,需求太小。無人開店提供方便,那麼這些零碎的而又必須的稀少的需求,怎樣滿足呢?只能自己花費精力時間長途跋涉到一個較大的地方去買了。雖然不划算,但也沒辦法。面對這種現實,出現了一種銷售形式,這就是走商。它將各個可以串聯起來的村莊中的常見的需要集中起來,以滿足自己的銷售利潤。這決定了走商並不是每個有需要的地方他都去,而是交通便利可以串起來的一些村鎮。太偏僻的地方他不會去。一次只跑一個地方,那是划不來的。另外,他隨身攜帶的只能是需要比較廣泛而又輕便易帶的工業品,不可能你需要什麼他帶什麼。其次,他出動的時間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就像撒網撈魚那樣,非得過好長一段時間、大家的需要已經積攢很久了時,他才會來一回。不可能你想讓他來他就會來。總之,走商可以提供一些滿足,但仍然依靠不上。一切還要靠自己。對這一類需要,錢雖然可以解決問題,但往往遠水解不了近渴。短缺往往不期而至,一旦用急時,還要求告街坊四鄰。
總之,佔天下絕大多數人口的廣大的農村地區商品經濟幾乎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真正的商人。這就意味著,你有錢也不一定能花出去,錢想發揮作用,就要走出大山、到遠離偏僻之地的人口較多的墟、鎮才行。那麼,在這些較大的墟鎮及更大的城市中,商品經濟情況如何呢?
根據各種書籍中透露出的史料看,彼時在這樣的城市中,各種商品、服務可以說應有盡有,提供商品的有,賣茶、鹽、絲綢、糧、油、生活用品、裝飾用品、手工藝品的,等等;提供服務的有,酒肆、茶樓、演戲賣唱的、各色力夫,等等。五行八作,數不盡數,充斥於大街小巷、城市的各個角落。商品經濟看似非常發達。倘若商品經濟發達,錢就有了用武之地,就變得神通廣大,就會為拜金主義提供現實基礎:一方面,錢變得無所不能,沒有難題了;另一方面,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只能專注某一單一的行業,比如酒樓,一天到晚忙於開飯店,不可能再同時幹別的生意。彼時的城市,商品經濟達到了這種程度了嗎?
不可否認,與廣大的農村地區相比,錢更好使了,用途更廣泛了,可以買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用的、好喝的,等等。但是,細細考察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情形並不是如此樂觀。
日常生活用品、手工業品等是可以買到,但你能隨時隨地買到嗎?你可以一出門五分鐘內就把要用的東西買回來嗎?深更半夜一個癱瘓在床的人可以打個電話就有人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嗎?蓋房子可以找到建築施工隊嗎?結婚可以找到婚慶公司嗎?你搬運東西可以找到運輸公司嗎?你有了錢就可以不種地嗎?
從《清明上河圖》裡可以看到,大街小巷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賣什麼的都有,一派繁華。但是,這是天天都有的景象嗎?不是,這只是逢年過節才有的繁榮景象。現在南方的大部分農村裡還有按照不知何時定下來的規矩在逢“八”或逢“單”的那一天大家
《道德的發展》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