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4部分 (第1/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蠛閔扯徑裰�模�坪蚊��饌眩拷袢裟蘢�安_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祗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祗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密,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故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雲: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淨,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佈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安心法門 附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妄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妄也!

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壚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相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二祖慧可大師語錄

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祖曰:“將罪來,與汝懺。”

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祖深器之,即為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祖遂囑累付以衣法,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

《老子的大智慧道德經》 第5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