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4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以戲劇為例。

“七·七”事變第二天,上海文化界集體創作並演出了第一部抗戰話劇——《保衛盧溝橋》,充分表達了“用筆的時候用筆,有嘴的時候用嘴,到嘴筆都來不及用的時候便勢將血肉和敵人相持於戰場”的決心,演出工作者戰鬥熱情之高昂和觀眾反映之強烈是空前的。“八·一三”事變後,匯聚在上海的10餘個救亡演戲隊分途到各地進行抗戰宣傳,演出了《八百壯士》、《我們要反攻》、《在烽火中》等許多反映淞滬抗戰的劇目,激發了人民奮起自衛、抗日救亡的熱忱。上海淪陷後,全國18個戲劇團體,全國幾乎超過95%以上的戲劇人才都集中在漢口。在第三廳組織下,各演劇隊、宣傳隊分頭進行巡迴演出,為被侵略者吶喊,為戰士們頌揚,發揮了戰鬥威力。旅居香港的戲劇工作者僅1938年就開展了近200次抗戰演出活動,演出劇目達六七十種之多,其影響之大波及到南洋華僑。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文化工作者還創作演出了小型化、通俗化的活報劇、街頭劇甚至茶館劇、遊擊劇等,如《放下你的鞭子》等街頭劇,演出極為廣泛,觀眾印象極為深刻。各演出隊不僅深入到戰場、敵後、大後方,有的還到東南亞各地進行演出。抗戰中不少作家投身殺敵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因各種原因犧牲的戲劇工作者就有36人。'《大公報》1944年5月20日。'

對於抗戰戲劇的歷史功績,劇作家田漢曾這樣評價:“中國自有戲劇以來,沒有對國家民族起過這樣偉大的顯著的作用。抗戰以前戲劇盡了推動抗戰的作用;抗戰開始以後,戲劇又盡了支援抗戰鼓動抗戰的作用。”'田漢:《關於抗戰戲劇改進的報告》(1942年),《戲劇春秋》2卷2期。 '

國統區的抗戰文化運動,是在國共合作抗日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勃興、在與各種逆流的搏擊中艱難前進的。進入抗戰相侍階段之後,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鬥爭日益尖銳,這場鬥爭必然反映到文化戰線上來。

廣大文化界人士積極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國民政府的文化專制以及大肆氾濫的復古文化等展開了不屈的鬥爭,在暴露黑暗展示光明,堅持抗戰與民主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社會功能和戰鬥作用。同時造就了“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革命文化戰士。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九章 中國抗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改革

第三節 戰區工廠、學校內遷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集中在中國東部沿海、沿江各地的工礦企業和高等院校,掀起了一個大規模的內遷運動。這是中國持久抗戰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也是廣大實業、教育各界抗日救亡的輝煌之舉。工廠與高校的內遷,在中國抗戰史乃至民族發展史上寫下光榮而珍貴的一頁。

一、沿海地區工廠內遷

抗戰前,中國工業大部集中於沿海和東北地區。“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工業基地落入敵手。“一·二八”事變後,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又受到侵略威脅。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集中了民族工業的大批精華。據經濟部對工廠登記統計,1937年底全國工廠總數為3935個,僅上海即有1235個,佔總數的30%以上;其他沿海省份有2063個,佔總數51%,一旦戰事擴大,沿海工業將首當其衝遭敵摧殘。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早就對這種不利於國防的工業佈局表示擔憂,一再呼籲把沿海工廠遷到內地,以儲存經濟實力。全國抗戰前,政府雖有工業重心內移建立後方基地的設想,個別兵工廠已行遷並,但沿海地區工業遷移基本沒有動作。“七·七”事變後,平津失陷,上海危急,日軍的炮彈打進了廠房,國民政府方被迫議決將沿海廠礦向內地遷移。

1937年7月22日,國民政府設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部署各項緊急動員事宜。資源委員會旋與滬廠家洽商,勸導遷移,並擬遷移各機器廠、大鑫鋼鐵廠、中國煤氣公司、大中華橡膠廠、康元制罐廠和民營化學工業社,由政府補助遷移經費56萬元,在10年內每年獎勵金額25萬元,允由政府代商銀行低利息借款329萬元,並允撥給用地500畝。

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會議議決:“獎勵金暫從緩議,餘透過。由資源委員會、財政部、軍政部、實業部組織監督委員會,以資源委員會力主辦機關,嚴密監督,剋日遷移。關於印刷業之遷移,由教育部參加監督”。'《民國檔案》,19

《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 第12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